跳转到内容

蓑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3日 (四) 08:23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臺灣服飾史Cat:臺灣服裝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蓑衣
棕蓑

蓑衣襏襫[1]是在江南台灣越南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农村一种广泛使用的雨具。主要由棕榈的纤维做成,或以禾本科植物如葭菼(山茅草)或香附[2]製作。現在大部分地區已經以雨衣取代其功能。台灣使用山棕(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 纖維製作蓑衣稱為棕蓑

參見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蓑衣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1. ^ 《國語·齊語》:「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體涂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廣韻》:「襏襫蓑雨衣也。」;《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襏襫是農夫之雨具。」
  2. ^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釋草》云:臺,一名夫須。陸璣疏云:舊說夫須,莎草也,可為蓑笠。都人士雲臺笠緇撮。傳雲臺所以禦雨是也。〈大全〉《本草》曰:其實名香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