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力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3日 (三) 06:53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黎力基
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
來華傳教士
出生(1824-07-26)1824年7月26日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侯国洪德辛根
逝世1908年3月29日(1908歲—03—29)(83歲)
德國
教育程度家庭教育
头衔佈道家, 傳教站管理員
配偶奥古斯特·诺德施塔特
Auguste Nordstadt
父母戈特洛布·莱希勒
Gottlob Lechler
黎力基
客家語漢字 黎力基
客語白話字 Lì Li̍t-kî

鲁道夫·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莱希勒 (德語: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1824年7月26日—1908年3月29日),汉名黎力基客家话Lì Li̍t-kî),德國基督教新教來華傳教士中國巴色會(今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的主要首領人之一。黎力基在華52年(1847年-1899年)[1]。 1874年被選為中國巴色會首領,與同工們建立了51所傳教站,56間學校。受洗者超過2,000多人[2]。他也在《莱希勒-梅德赫斯特協議》(Lechler-Medhurst Accord)之下協助客家基督徒逃避者移民定居到東南亞國家[3], 現今的馬新信義會因此被成立。他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有很深的研究知識而後來能夠講流利的當地廣東客家語,並且把《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翻譯到該語言。黎力基對客家基督教的早期發展與貢獻不小,而今日的客家基督徒在全球估計有大約15萬名[4]

早期工作

黎力基於1824年出生在多瑙河流域之亨德辛根,是萊克勒家庭第三個兒子,他父親戈特洛布·萊克勒在任霍亨索倫-西格瑪林根公國做牧師, 因此黎力基是在一個虔誠的家庭成長。黎力基十歲時他母親就過世,他從小在家裡受家庭教育,學習科目為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聖經教會歷史。畢業之後就去當一位布雷斯坦商人路德維希·施密德加侖之學徒。在1842年11月,黎力基完成了四年的學徒並有資格作一位商人,但他患了重病,康復之後就起決心當傳教士


中國第一次遠徵

1849 年,德國黎力基牧師來中國鹽灶,租港頭佩蘭軒書屋作為講道會所,便開始在這裏傳道。

汕頭的使命

巴色會在太平天國

在梅州建立

工作作為管理員

最後的歲月

黎力基在華事奉直至75歲,1899年才回德國。回國後他也沒有停下來,繼續講道、演講、寫自傳。但他的心一直在中國,甚至在臨終夢囈中還說:「我們必須回家去,回香港去,回坪塘去!」

工程

參考文獻

  1. ^ The legacy of 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 [201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CJ Voskamp,​​ "The Work of German Missions in China," in China Mission Yearbook, 1914, pg. 373-76.
  3. ^ The Lechler-Medhurst Accord. [201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4. ^ Joshua Project: People-in-Country Profile - The Hakka. [201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另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