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4日 (日) 06:51 (补救6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渎之称首见于《尔雅·释水》[1],是指中国古代的河(黃河)、淮(淮河)、济(濟河)、江(沂河)四条入海河流[2]。“四渎”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3]唐代始称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4]

四渎中,今存黄河、淮河、長江。济水,又名兖水,山东段则称大清河,古代发源于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东经温县、武陟县南入黄河,然后又出河南而继续东流经山东渤海[5]1855年,济水被黄河改道夺据,成为黄河下游河道,济水遂不复存在[6]

明朝时封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大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7]

参考文献

  1. ^ 张湖德.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十二属相养生法. 飞翔时代. : 339–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2. ^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3. ^ 神仙传奇故事. 南文博雅. 2015: 42–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4. ^ 何香久,季羡林. 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第3卷.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792–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5. ^ 中国古代文明探索: 庆祝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90–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6. ^ 王强; 黄永军. 文化常识全集. 2007: 131–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7. ^ 杨延欣. 大学士孙承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13–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四瀆總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