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讀 (唐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10日 (六) 01:02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张读(833年—889年7月21日),一作张渎,字圣朋(一说字圣用,此从墓志)[1]深州陸澤人,唐朝政治人物。

生平

张读为张希复之子,张荐之孙,宰相牛僧孺外孙,母秦国太夫人。[2]

张读年轻时聪颖有悟性,有俊才,大中二年(852年)进士及第,[3]约大中十年(860年)被宣歙观察使郑薰选入幕府为从事。[4]大中十二年(862年),郑薰被下属驱逐,张读也因而失去职位,贬邓州司户,不久任同州朝邑县尉,入同州刺史杨汉公幕府,得其推荐为试大理评事。东川节度使薛耽召张读入幕府,张读因丁母忧没有去。服丧期满后,被凤翔节度使杜悰奏充凤翔支使、监察御史里行、殿中、内供奉、假礼部员外郎,赐绯色官服。后被征拜右补阙,迁起居郎,后又获赐三品官服,改尚书司封员外郎,换兵部员外郎,出为河南县令,咸通十五年(874年)十月尚在任。[2]

李蔚拜相,迁张读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又迁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判弘文馆事,[5]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权知礼部科举,当时人称赞他人才选拔得当。又任礼部侍郎[4]辞职,乾符六年(879年)十月,权知尚书左丞事,[3][6]又改户部侍郎。广明元年(880年),迁吏部侍郎[2]

一年多后,黄巢作乱,僖宗出奔成都,张读未能随驾,徒步赶到行在中和元年(881年),再任吏部侍郎,选拔人才得当,僖宗下诏准许他在任两年,并将他的事迹张榜于曹门。[4]中和三年(883年)九月,成都青羊宫出现古篆书谶语“太上平中和灾”,御史中丞张读与宰相韦昭度萧遘郑畋一齐上表恭贺。[7]次年(884年)僖宗回京之际,张读在吏部侍郎任上受任为兼礼仪使,恢复朝廷秩序。[2]

次年(885年)末,权势宦官田令孜挟持僖宗出奔到凤翔,张读改尚书左丞,光启二年(886年)改任工部尚书、两川慰谕使。田令孜因遭到众人指责,任命自己为西川监军,投靠其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陈敬瑄、田令孜攻打东川节度使顾彦朗,蜀道因此不通,张读奉命劝解无果,被朝廷以无功之罪改睦王傅,廷议多以为屈。光启四年(888年)僖宗再回京后,又拜礼部尚书,还未到任,又拜为尚书左丞,于任上卒于万年县开化里私宅[3][4]。辍朝一日,赠兵部尚书。归葬万年县洪原乡曹村祖坟。[2]

其墓志由宰相徐彦若撰写,张读外甥将仕郎守右拾遗席棁书写。[2]

争议记载

会昌五年(845年)二月,有张渎等三十人被谏议大夫、权知礼部贡举陈商选为科举中第,但当时人认为陈商接受请托,于是武宗令翰林学士白敏中覆试,张渎、李玗薛忱张觌崔凛王谌刘伯刍七人落榜。[8]但《张读墓志》并无提及张读十三岁时曾科举中第,陈尚君《<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也没有引用这条史料,此张渎与张读或非一人。

作品

张读著有《建中西狩录》十卷[9][10],《宣室志》十卷[11][12],《神州总载》十五卷、制诰诗赋杂著五十卷。[2]其中《宣室志》为其十九岁时所作。另有其为岳母郑霞士所作墓志《唐故尚書屯田員外郎歸州刺史韋公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并序》,称自己当时的官职为“朝議郎守河南縣令柱國賜紫金魚袋”,为其除《宣室志》外唯一的存世文章。

家庭

张读娶归州刺史韦端符次女,不到一年,韦氏早亡。又娶韦端符第三女,两年后也早亡,所生子也早夭。张读担心无后,多纳姬妾,但最终无子。有一庶女,及笄之年,奔丧途中在蜀地去世。张读以侄子张浔的儿子张华相(886年生)为嗣,张读妾马氏发誓不改嫁,抚养张华相成人。[2]

参考资料

  1. ^ 宣室志注.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徐彦若《唐故通议大夫尚书左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兵部尚书常山张公墓志铭并序》
  3. ^ 3.0 3.1 3.2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
  4. ^ 4.0 4.1 4.2 4.3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八十六
  5. ^ 《新唐书》作其任“兼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在其于中和元年任吏部侍郎后。
  6. ^ 《旧唐书》卷一十九下
  7. ^ 杜光庭《历代崇道记》
  8. ^ 《旧唐书》卷一十八上
  9. ^ 《新唐书》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10. ^ 《宋史》卷二零三作一卷
  11. ^ 《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12. ^ 《宋史》卷二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