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撇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7.247.5.155留言2020年11月2日 (一) 16:5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胡撇仔
漢字 胡撇仔
白話字 ô͘-phiat-á
臺羅拼音ôo-phiat-á
方音符號ㆦˊㄆㄧㄚㆵㄚˋ

臺灣日治時期歌仔戲備受批判,以為猥瑣,甚至傷風敗俗。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絕歌仔戲等漢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也促使歌仔戲胡撇仔的形成。

「胡撇仔」一詞,其意義大約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一說是戲界從歌劇(Opera)而來,一說則將「胡撇仔」解釋為胡亂一氣,不照正本演出。歌仔戲班將「胡撇仔」視為與傳統歌仔戲的區隔。

戰後的胡撇仔戲已不再為皇民化運動服務,而是以歌仔戲為基底,結合自由的劇情、俚俗的台詞、諧趣的對白、燦爛的服裝、刺激的聲光效果以及融入流行音樂拼貼風格著稱。台灣多數歌仔戲外台戲班多為「日演古冊戲,夜演胡撇仔」之傳統,近幾年亦出現精緻化的胡撇仔在劇場售票演出,主要團體有金枝演社奇巧劇團等劇團。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