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Glastrier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13日 (日) 09:03 →‎top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和硕庆亲王满语ᡥᠣᡧᠣᡳ
ᡶᡝᠩᡧᡝᠨ
ᠴᡳᠨ ᠸᠠᠩ
穆麟德轉寫Hošoi fengšen cin wang[1]),清朝世袭亲王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十五阿哥嘉庆帝顒琰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封庆亲王,其子依例降为郡王。后来其孙奕劻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懿旨封庆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十二位铁帽子王。前后一共传了四代三位庆亲王、二位庆郡王。

慶親王

  • 1789年—1820年:慶僖親王永璘 初封貝勒,1799年進郡王,1820年進親王,諡號
  • 1820年—1836年:慶良郡王綿愍 永璘三子,降爵為郡王,諡號,無嗣
  • 1837年—1842年:已革慶郡王奕綵 綿愍養子,1842年革爵歸宗
  • 1842年—1849年:追封貝子綿悌 永璘五子,初封不入八分鎮國公,1842年降三等鎮國將軍,1852年追封貝子
  • 1850年—1917年:慶密親王奕劻 綿悌養子,初封輔國將軍,1852年進貝子,1860年進貝勒,1872年加郡王銜,1884年進慶郡王,1894年進慶親王,1908年准世襲罔替,諡號
  • 1917年—1947年:慶貞親王載振 奕劻一子,諡號

綿愍支系

  • 1802年—1820年:貝子綿愍 永璘一子,初封奉恩輔國公,1819年進貝子,1820年襲慶郡王

綿悌支系

  • 1831年—1849年:不入八分鎮國公綿悌 永璘五子,初封不入八分輔國公,1837年進不入八分鎮國公,1842年以不入八分鎮國公襲慶親王爵

載振支系

  • 1894年—1820年:二等鎮國將軍載振 奕劻一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901年加貝子銜,1917年襲慶親王

溥鍾支系

  • 192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溥鍾 載振一子

溥銳支系

  • 192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溥銳 載振二子

載𢱿支系

  • 1906年—1935年:不入八分輔國公銜二等鎮國將軍載𢱿 奕劻二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908年加不入八分輔國公銜

綿性支系

  • 1833年—1842年: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性 永璘六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1837年進不入八分輔國公,1842年革爵

慶親王世系图

过继
仪慎亲王
永璇
庆僖亲王
永璘
1766-1789-1820
仪顺郡王
绵志
庆良郡王
绵愍
1797-1820-1836
贝子
绵悌
1811-1842-1849
不入八分辅国公
绵性
1814-1879
已革庆郡王
奕綵
1820-1837-1842-1866
庆密亲王
奕劻
1838-1850-1917
庆貞亲王
载振
1876-1917-1947

脚注

  1. ^ 音译“丰申”,满语意思是“福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