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次甘氨酸A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0日 (三) 10:16 (corrected stereochemical configuration (source SciFinder))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次甘氨酸A
IUPAC名
(S)-2-Amino-3-((R)-2-methylenecyclopropyl)propanoic acid
别名 Hypoglycin A; Hypoglycine; 2-Methylenecyclopropanylalanine
识别
CAS号 156-56-9  checkY
PubChem 11768666
ChemSpider 9943349
SMILES
 
  • O=C(O)[C@@H](N)C[C@@H]1C(=C)C1
InChI
 
  • 1/C7H11NO2/c1-4-2-5(4)3-6(8)7(9)10/h5-6H,1-3,8H2,(H,9,10)/t5-,6+/m1/s1
InChIKey OOJZCXFXPZGUBJ-RITPCOANBH
性质
化学式 C7H11NO2
摩尔质量 141.17 g·mol−1
熔点 282 °C(555 K)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次甘氨酸AHypoglycin-A)是一种存在于无患子科植物中的非蛋白氨基酸。大劑量摄入會引起牙买加呕吐病

来源

未成熟的阿开木果实整体含有大量的次甘氨酸A及其二肽衍生物次甘氨酸B英语Hypoglycin B,果实具有毒性。只有在果實还在树上時就已經可以完全打开,露出黑色的种子,這種果實才成熟,可以安全食用。成熟前的阿开木果实中次甘氨酸A含量1000ppm,成熟後降至仅0.1ppm。[1]

毒性

次甘氨酸A的毒性作用源於于其代谢产物亚甲基环丙基乙酸及其氧化过程中与肉碱辅酶A结合产生的酯。亚甲基环丙基乙酸与辅酶A结合产生的酯会阻断糖异生所需的乙酰辅酶A脱氢酶[1]

合成方法

1958年首次报道了通过2-溴丙烯和重氮乙酸乙酯构筑环丙烷结构人工合成次甘氨酸A外消旋体的路线[2]

次甘氨酸A的合成路线

参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