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00.79.167留言2021年1月22日 (五) 12:12 →‎歷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八里坌
漢字 八里坌
白話字 Pat-lí-hun
臺羅拼音Pat-lí-hun
方音符號ㄅㄚㆵㄌㄧˋㄏㄨㄣ

八里bèn據傳為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名稱的漢譯,因別字而曾有八里岔的誤名。為臺北盆地早於新莊艋舺的早期漢人市街。1920年簡化地名為八里庄,為今新北市八里區的前身。最早見於荷蘭人的文獻中。

歷史

1630-40年代: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設立八里坌

1718年:淡水河北岸設置淡水營,指揮官階級是守備

1731年:雍正九年,台灣北路營淡水營的守備缺又調升一級為都司缺。

1731年:雍正九年,設立八里坌巡檢,首任巡檢是魯浩,是當時北台灣最大的文官,管轄的地區包括整個大台北以及基隆一帶。

1737年:乾隆二年,八里坌建城。八里坌庄民有錢的獻地捐銀、沒錢的出公工,構築了一座土牆城堡,將巡檢的辦公廳舍圍起來,作為巡檢的駐地。

1750年:乾隆十五年,因風災造成巡檢署房屋損壞,八里坌巡檢遷移到新莊公館,此土城便逐漸荒廢,到清末僅存殘蹟。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