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驅逐戰車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19年8月6日) |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8月6日) |
M10坦克歼击车 M10 tank destroyer | |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9.6噸 |
长度 | 6.83米(裝配22.41英呎火炮) 5.97米(裝配19.60英呎火炮) |
宽度 | 3.05米 |
高度 | 2.57米 |
载员 | 5人(車長、駕駛、砲手×3) |
装甲 | 9 - 57.2毫米 |
主武器 | M7 反坦克炮(76.2毫米) 備彈54發 |
副武器 | 白朗寧M2重機槍 備彈300發 |
发动机 | M10:通用汽车6046雙柴油引擎 375匹(280千瓦)於2,100RPM M10A1:福特 GAA V8汽油引擎 450匹 (336千瓦) 於 2,600rpm |
功率/重量 | 12.5匹/噸 |
悬挂 | 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VVSS) |
作战范围 | 300公里 |
速度 | 51公里/小時 |
M10坦克歼击车(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歼击车。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TDs」(美軍當時以TDs一詞來稱呼所有坦克歼击车),而其官方名称为3in GMC M10s。英国在租借法案下也装备了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称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Achilles)。
概要
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坦克的坦克歼击车部隊。可是,最早期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只是一些裝配了37毫米反坦克炮的卡車,或是一些使用75毫米野戰炮的M3半履帶車。而這支部隊後來投入北非作戰,以汲取實戰經驗。然而,在北非的實戰中,這支部隊的問題開始浮現——機動性及防禦力严重不足。為此,美軍開始研發新的武器以取代這支部隊。
發展
1941年11月,在德克薩斯州胡德營地成立了坦克歼击车戰術和射擊中心後,陸軍開始發展坦克歼击车營的新型標準裝備,在參閱過軍械部數百個建議後,決定發展一種裝有裝有M7 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最初的重心計畫有兩個:
- T1,1940年開始研發,1941年1月更名為M5 3英寸自行火炮,車體基於一種機場用拖車。無砲塔
當這兩種坦克歼击车進入了最終開發程序後,軍械部開始不滿意於這兩種設計,並於1941年11月額外發布了一個新規格:一個有旋轉砲台的3英吋火砲坦克歼击车,T35方案立即被提出。
T35使用了鑄造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门來自M6重型坦克的3英吋火炮。車體則基於M4A2中型戰車。由於在菲律賓戰役證實了傾斜裝甲的可用性,也設計出將車體上部兩側和後邊改為斜板的T35E1方案。這兩種原型車在1942年4月交付至阿伯丁試驗場,陸軍選擇了T35E1進行進一步開發。
首先,將T35E1車體上半部的側邊和後邊裝甲從1英寸削減成0.76英吋以減輕車重。同時加上可以裝上額外裝甲板的支架,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易於生產的焊接式五角形炮塔。1942年6月,這款坦克歼击车被更名為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1943年秋,M5和M9被正式取消生產合約,M10成為美國二戰前期主力坦克歼击车。
考慮到萬一發生M4A2底盤的產量不足的狀況,另一種基於M4A3底盤的M10A1也被授權生產。
構造及武裝
美國軍方打算以這款驅逐戰車打擊敵軍坦克,以掩護步兵進攻。為此,它特別使用了M4中戰車的底盤,再配上開放式炮塔及一挺白朗寧M2重機槍,以加強支援步兵攻擊的效果。
此外,M10坦克歼击车的主炮是M7 反坦克炮,比起同期M4中戰車的75毫米戰車砲更具威力。後來,還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彈(HVAP),威力更勝德國四號坦克,亦發揮了如德國88毫米高射炮一樣的貫穿力。由於這門炮的末端相當的重,加上砲彈放置位置、M2白寧格機槍位置以及其他部件出現設計失誤,讓車身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因此,為其車身後部添加負重,以平衡車身。
不僅車身重量分佈出現問題,它的炮塔部份也出現一些問題。由於它的炮塔和M4中戰車並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動迴轉炮塔的不便。針對這一點,軍方本打算採用油壓動力迴轉裝置至車身內。但自M36傑克遜坦克歼击车登場後,這個計畫便沒有被實行。
實戰
M10坦克歼击车為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戰車,在北非戰役中,它贏得了莫大的成功-它的M7主炮能夠在遠距離中貫穿德國坦克的裝甲。但是,它沉重的底盤無法為它帶來高速的行動。因此在1944年初,美國研發了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以彌補M10驅逐戰車的不足。在戰爭後期的諾曼底戰役中,由於驅逐戰車的主炮無法打穿德國豹式坦克的前甲,所以M10的位置逐漸由M36驅逐戰車所取代。雖然如此,M10驅逐戰車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它仍然在部隊中服役,直至戰爭結束。而在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M10坦克歼击车仍然負責執行傳統的步兵支援任務。可是,日軍採取的包圍戰術,令裝甲薄弱的M10坦克歼击车比起全副裝甲的坦克更易受損。而M10驅逐戰車開放式炮塔也成為敵步兵攻擊的弱點,敵步兵時常將手榴彈扔進炮塔內,炸毀戰車;且,它的炮塔採用手動式轉動設計,要把炮塔轉一圈(360°)時,需要兩分鐘之久,為作戰帶來不便。
使用國
除了美軍外,M10軍援或售出的國家不多
約有54輛M10以租借法案途徑軍援蘇聯,編成2個自走砲兵團(1229、1239);1229團為蘇聯第29裝甲軍所屬,在1944年編入第3白俄羅斯方面軍,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東普魯士夏季戰役等運用;1239團所屬於蘇聯第16裝甲軍,在1944年時在白俄羅斯與波蘭作戰。
自由法國軍最終取得了227輛M10,但只有155輛由租借法案移交,其它是在歐洲戰場時由同盟國友軍調用;自由法國在義大利戰役期間便開始操作M10驅逐戰車,和美軍不同的是法國戰車排編制是每排5輛、美軍是每排4輛;在1944年8月解放巴黎戰役中,雷克勒將軍率領的法國第2裝甲師被在巴黎凱旋門附近協和廣場配備的豹式戰車擊毀。
以色列在1948年從歐洲戰場蒐羅來一些廢棄的M10驅逐戰車,1951年運回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防軍,由於它們是廢棄物資,可想而知車況不好。由於主砲磨損狀況嚴重,以色列軍翻修時將主砲換成法製CN 75-50戰車炮或英製17磅炮,翻修完成的戰車在1955年撥交部隊,並參加了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據信以色列在該役從埃及陸軍擄獲了少量M-10,並換裝了在同場戰役擄獲的柴油引擎版雪曼戰車的柴油引擎。以色列版M-10驅逐戰車在1966年除役。
中華民國在戰後購入拆除武裝的34輛M10,裝備於裝甲砲兵團,由於車上的火砲均無法使用,因此在上海進行改裝,裝置日製105mm榴彈炮並修改部分砲塔結構。來台後編制調整,改編為第四總隊第四十四大隊(裝砲),大隊長曹樹奇,駐地桃園。目前僅在裝甲兵學校以及某裝甲旅營區各保有一輛作展示,但改裝的日製105mm榴彈炮及砲塔的部分改裝結構均已拆除,目前看到的砲管皆不是當時的的炮管。
衍生型號
型號 | 說明 | ||
3in GMC T35坦克歼击车 | 以M4中戰車為底盤的試作型號 | ||
3in GMC T35E1坦克歼击车 | 以柴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3in GMC M10A1坦克歼击车 | 以汽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 ||
3in GMC M10A3E6坦克歼击车 | 裝備M7戰防炮、炮塔加頂蓋與底盤加強後的型號 | ||
17pdr SP.阿基里斯驱逐战车 | 裝備17磅戰防砲的英國型號 | ||
105mm HMC M10自走砲 | 裝備九一式榴彈炮的中華民國自走炮型號 | ||
M35履帶車 | 把M10驅逐戰車的炮塔拆除後,用作牽引重型火炮的型號 |
-
“阿基里斯”驅逐戰車,可見其炮管構造和一般的M10驅逐戰車有異
-
中華民國改裝的M10自走炮,主炮已改為九一式10公分榴彈炮
參考資料
- (英文)http://afvdb.50megs.com/usa/3ingmcm10.html Archived 2012-02-18 at WebCite
- (英文)車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