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

坐标22°28′07.72″N 114°11′53.24″E / 22.4688111°N 114.1981222°E / 22.4688111; 114.19812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Xander9527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7日 (三) 14:55 (加入{{Tone}}標記)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慈山寺

慈山寺地處大埔洞梓,背依八仙嶺,面向船灣淡水湖, 佔地約五十萬平方呎,由李嘉誠基金會主席 李嘉誠 先生發心興建,歷時超過十年,截至2019年累計捐款已逾三十億港元建設資金,日常經費亦均由基金會捐助。李先生冀以此實踐佛教核心理念: 淨(Clarity)‧慈(Compassion)‧行 (Action),並祈為千古不息的佛法哲思,注入回應當代的生命力,盡己綿力,弘揚佛教, 利益大眾。

慈山寺採山水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 其建築設計關注綠化,力求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整體設計返璞歸真,以 「 境 」 說 法 ,並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化功能。 慈山寺於 2015 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後,李嘉誠先生有感於佛教藝術能撫慰人心,滋養心靈,遂進而在寺內的觀音像下興建佛教藝術博物館。歷經數載的努力,終於在 2019 年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

設施

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寺殿、僧寮和觀音像則分別座落在兩旁。慈山寺採取了低調建築、顏色、材料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當中大雄寶殿的建築比例乃依從唐朝佛寺,屋頂不高,尺度配合八仙嶺的高度。在大雄寶殿前,大庭院的青銅燈籠則參照了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的作品。 慈山寺的設施包括:

  • 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天壇大佛遙遙相對。
  • 一座佔地約1,027平方米樓高18米的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又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的《心經》。
  • 一座佔地約333平方米的觀音殿
  • 三座佔地共約1,350平方米的僧寮,樓高兩層,一樓有5間房,全部均設有獨立洗手間[1]
  • 110個私家車停泊位和13個旅遊巴士停泊位

歷史

興建中的慈山寺(2012年10月)

2003年12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擔任社長、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香海正覺蓮社提出了發展慈山寺的計劃。有關項目主要為了傳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2][3],並且保證不會作為骨灰龕或者發展成為旅遊發展項目。計劃曾經引起環境保護團體以及部份區內居民的關注,例如需要砍伐山林,並且擔心區內唯一出入的道路汀角路不能夠應付其落成後所增加的交通流量,惟經過覺光法師及工程設計人員在區議會城市規劃委員會解說後,此計劃獲民政事務局規劃署同意,於2006年6月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4]。2008年7月,香港政府以7,121萬港元撥地予正覺蓮社修築慈山寺及觀音像,土地有效期達50年。

2015年4月15日起,慈山寺接待首批400名透過網站預約的參觀者[5]

交通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5億慈山寺 4‧15起開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5年3月30日
  2. ^ 慈山寺主為市民 提供淨心清幽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島日報》 2013年9月18日
  3. ^ 15億建慈山寺:百分百為港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3年9月18日
  4. ^ 。〈城規准建大埔觀音 維持逾百車位捱轟〉,《明報》,2006年6月3日
  5. ^ 慈山寺昨起接待預約參觀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5年4月16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