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屏東公園

坐标22°40′29″N 120°29′32″E / 22.674848°N 120.492168°E / 22.674848; 120.49216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dece033090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8日 (四) 05:14 →‎屏東公園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日本時代明信片上的屏東公園
中山公園水池橋樑
阿緱神社神橋
建成时间1919年
官方名称中山公園水池橋樑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其他歷史遺蹟
评定时间2003年12月15日
詳細登錄資料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
屏東市末廣稻荷社
建成时间1924年
官方名称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其他歷史遺蹟
评定时间2003年12月15日
詳細登錄資料
光復紀念碑
屏東忠魂碑
建成时间1915年
官方名称光復紀念碑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其他歷史遺蹟
评定时间2003年12月15日
詳細登錄資料

屏東公園,又名阿猴公園,是一座位於台灣屏東縣屏東市公園。該公園占地約2.3萬,從1902年開園以來一直是屏東市區規模最大的公園綠地;此外,該公園內還有阿猴城門阿猴神社文化資產[1]二戰後,該公園改稱中山公園2016年7月29日,公園在各界努力下恢復原名屏東公園[2]

介紹

屏東公園設置於1902年,地點選在市區的東北側。阿緱廳在1907年將公園名稱正名為「屏東公園」,並在1912年向北側擴建[3],於1915年竣工。公園內有池塘、涼亭、噴水池、網球場、棒球場和忠魂碑等設施。此忠魂碑為1915年所設置[4],在每年春季的皇靈祭舉行招魂祭。而屏東公園北側為阿緱神社,其於1919年設立,而神社參道即設在屏東公園內,由南向北通過鳥居和參道前往正殿參拜,利用神社的自然環境營造神社的氣氛[5]。屏東公園還有另一神社—末廣稻荷社,其原為龍揖松藏於1914年設立在屏東123番地,1924年2月遷至屏東公園內。屏東公園北側曾興建一處原住民招待所,當時稱作「番屋」,有石板屋與高架穀倉,除作為原住民下山時的臨時住所外,也蒐集原住民部落的文物,提供遊客參觀欣賞[6],1941年李香蘭也曾來訪此處,直到1970年代遭拆除[7]

公園內文化資產

中山公園內防空洞與涼亭

阿緱神社現在1952年拆除改建為體育場,只留下在屏東公園水池的神橋遺構,其在2003年被登錄為屏東市歷史建築。

中山公園水池橋樑

末廣稻荷社在戰後被拆除後,本體改建為老人會涼亭,基座則是改為防空洞。其在2003年被登錄為屏東市歷史建築。

光復紀念碑

忠魂碑為石砌,高度約兩公尺,其底部為矩形並以磚砌狀斜上收分。1947年被改為光復紀念碑,有時任屏東市長龔履瑞所撰的碑文。其在2003年被登錄為屏東市歷史建築。

阿猴城門

參考

  1. ^ 侯承旭. 〈南部〉阿猴vs.屏東 屏市中山公園年底前正名.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8-28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2). 
  2. ^ 羅欣貞. 屏東公園正名今天揭牌.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7-29 [201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3. ^ 阿緱街屏東公園豫定圖.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4. ^ 招魂埤建設許可(西森賴治).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5. ^ 走讀阿緱--中山公園 孔廟. 台灣社區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6. ^ 【照片】 屏東公園北側的原住民招待所. 屏東數位典藏.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7. ^ 1941李香蘭台灣屏東紀行. 陳凱劭的BLOG. 2008-09-02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中文(臺灣)).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