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科學素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2年2月7日 (一) 06:07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科學素養(英語:scientific literacy)表示拥有基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能理解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能运用科学解释身边的事情,建立与评价有证据基础的论证,并恰当地运用结论来引领自己的行为。它包含運用書寫、數值與資訊等能力來理解科學方法、觀測與理論

定義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說法,科學素養是有關科學概念、科學過程的知識與理解,用做個人的決策、參與公民、文化事務與經濟生產。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有能力:

  • 理解實驗、推理還有一些基本科學事實與其意義。
  • 探問、發現與選取有關生活中遭遇到的困惑的答案。
  • 描述、解釋、預測自然現象
  • 閱讀、理解一般出版的科學文章,並就其結論的有效性參與社會對話。
  • 區辨國家與地區性決策的科學議題,並表達其科學與技術上訊息通達的立場。
  • 藉由資訊的來源與方法來評估科學資訊的品質。
  • 建立與評價有證據基礎的論證,並恰當地運用結論。

歷史

美國科學教育改革始於1957年來自史潑尼克計畫的軍事挑戰與1980年代日本經濟的繁榮。而科學素養一詞意味著每個人都需要某些用得到的科學知識與知道這些知識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科學素養被視為一種人行社會生活的基本權利。科學素養可以幫助一般人做更好的決策與豐富他們的生活。 這樣的轉向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轉為「給全美國人的科學」、「科學素養的基準」。

媒體中的科學素養

媒體常被用來做為傳遞科學新聞的工具,科學新聞中會包含許多的科學詞彙與概念 因此大眾接觸、理解媒體中的科學詞彙與概念便能增加科學素養。 Rundgren et al.(2012) 所提出的媒體中的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 in Media, SLiM)研究,將其定義為「理解新聞媒體中常出現之科學詞彙」之能力,其研究根據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的書末索引所列的重要科學名詞,約3657個詞彙,利用文字探勘技術,比對聯合報新聞報導中出現頻率較高之科學詞彙,從而建構出詞彙網路,篩選出95個科學主要詞彙以及其共現詞,最後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如圖。

統計顯示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的科學詞彙:

  1. 地球
  2. 太陽
  3. 體積
  4. 重量
  5. 電池
  6. 結構
  7. 生態
  8. 眼睛
  9. 地震
  10. 颱風
  11. 洪水
  12. 天氣
  13. 鋒面
  14. 大陸冷氣團
  15. 溫度
  16. 氣溫
  17. 氣候
  18. 能源
  19. 石油
  20. 食品
  21. 頻率
  22. 電源
  23. 原理
  24. 空氣
  25. 濃度
  26. 細菌
  27. 病毒
  28. 實驗室
  29. 細胞
  30. 基因
  31. 生物科技
  32. 氧化
  33. 分子
  34. 金屬
  35. 物質
  36. 神經
  37. 脂肪
  38. 熱量
  39. 心臟
  40. 血液
  41. 血壓
  42. 血管
  43. 血糖
  44. 糖尿病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