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說「語氣」可以使人把話願不願意聽進去,否則對方會用相對的語氣來回應給我?但是後來想想,那也不對呀。綜覽整個討論的全貌,發生此事的源頭乃在於他跑題,怎麼會倒果為因,是因為我說話對他的語氣造成?
當我一開始回應時,不知為何他就跑去討論《公路法》,我就沒有要討論《公路法》,而且我看見他跑題才會說出:「我沒在管公路法怎麼樣,一切根據來源」這話,並提醒他:「你也應該為我的立場設想吧,否則你我之間搭不上線,討論也是白說的」,後來他又繼續跑題,我才會這樣反問他:
- 「如果你是來源感到疑慮而討論,那麼你對著我說這些話是有什麼用?」
- 「我看你好像都不是對事來的,否則為何對著我說呢,我搞不懂你這麼做是有什麼用?」
我已經善盡提醒之責。若按照你這種道理,只因為我對他提醒的語氣,才是造成他不願接受或聽不進去,那不是我一個人問題呀,因為他自己執意要跑題,除非我沒提醒他。
所以說,我的語氣、我的表達方式才使他說出:「有爭議的是閣下」,那是他討論仍活在他自己世界裡,他自以為我在討論《公路法》,才會使他自己跑去看「來源記載」有沒有爭議,實在沒道理只因為我與他說話,我就被他認定是我的錯(歸咎於我的語氣)。在我眼中看到,這種錯根本無關於我編輯、無關於他問的問題、無關於違反維基任何一個方針。
既然我有盡到提醒之責,我有何責任需要用對方願意接受的表達及語氣,才使他願意拉回原本話題去討論,我可不是在服務客人;真正要盡上責任,其實是對方,因為是他提問,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他想問什麼。如果不是我搞錯他提問所要問的意思,他跑去討論《公路法》也相差太遠了,他問題意思是想查我引用的來源是否原始出處,若不是則要將來源的網址給換成符合原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