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名字长的让人受不了/沙盒/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而研究出的经济理论[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多研究微观经济学问题,是对厂商理论英语Theory_of_the_firm的再发展[1],且均认为该理论的共同基石是不完全竞争[2]

历史[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猛发展,其增长趋势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也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60年代始,美国西欧企业的海外扩张浪潮带动了经济学者对其投资理论的分析,并衍生出来了产品周期理论英语Product_life-cycle_theory斯蒂芬·海默英语Stephen_Hymer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这些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往往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为其出发点,在不同的方向开始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中心的对外投资额高涨,这一时期里,小岛清的日本式直接投资理论、何宪章的跃进理论等理论尤以引人注目[1]。1976年起,约翰·哈里·邓宁英语John_Harry_Dunning发表了包括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语Eclectic_paradigm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论著试图建立通论,但未果[1]。目前各国的经济学者依旧在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进行理论研究。

现如今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经济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学术界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分为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3],这些理论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内在动因。

研究目标[编辑]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因素与条件、跨国公司在三种生产方式间的权衡原则、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对策作为研究目标[1]

垄断优势理论[编辑]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编辑]

在新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少数寡头能够凭借控制生产量与进口量去影响、控制市场价格走向,并从中牟利。在一些行业中,出现了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越低,边际收益越高的规模经济现象。规模经济的形成,会让生产成本无法与其竞争的中小企业被挤出行业市场,使得大企业能够在行业中取得垄断地位。还有的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的人为性、强制性,打破了市场的完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布局贸易政策,对部分产业特殊化对待,设置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幼稚的民族工业也设置了高关税壁垒。种种的市场不完全性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

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编辑]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英语Stephen_Hymer通过发表《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文,首次提出、创立了垄断优势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先河。但该论文在当时并未能获得理论界的重视,直到其导师美国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英语Charles P. Kindleberger对该理论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后,才使得其出人头地。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索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过剩”国流向“资本短缺”国;国际资本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各国间利率的差异,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高利率。海默的理论认为这种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海默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面对同一市场的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若实行集中经营,则可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场,形成一定的垄断,既可获得垄断利润,又可减少由于竞争直造成的损失。因此,跨国公司实际上就是寡占。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跨国公司利用垄断优势的有利条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

流派[编辑]

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分析研究中,有多个体系各异的研究流派,但各个流派皆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共同基石是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国际投资理论多做微观经济分析,仅少数对宏观经济做分析[1]

约翰·哈里·邓宁英语John_Harry_Dunning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英语Eclectic_paradigm投资发展周期理论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1976年,邓宁发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的探索》,该理论被视为国际投资理论的典范性论文,其理论具有“通论”之称。该理论沿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英语Theory_of_the_firm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继承了资源禀赋理论内部化理论英语Internalization_theory等,综合了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任何一项国际投资活动、现象、形式均可以在邓宁的理论中找到理论解释、升华、指导,具有极强的解释性。1981年,邓宁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投资发展路径及该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处的位置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 对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分析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该理论具有普适性和有效性[5][6],但是应该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态势和规律,而不应纠结于具体阶段的数值[7];另一派认为投资发展周期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所有国家,如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预测存在偏差[8];中国的人均GDP和净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并未呈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的曲线关系[9];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已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前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10]

赫克歇尔-俄林赫克歇尔-奥林定理

雷蒙德·弗农英语Raymond 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企业拥有对产品在开发期、成长期的专利技术控制权,可以快速扩张海外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巴克利英语Peter Buckley (academic)马克·卡森英语Mark_Casson内部化理论英语Internalization_theory。该理论认为跨国企业能够通过企业内部以有计划的运作来模拟市场运行的优势方式,进而节省了交易费用。

何宪章:跃进理论。1986年,台湾经济学者何宪章发表《多国籍企业演进理论》一文,提出跃进理论 , 该理论应用规模经济原理分析国际投资理论,通过对企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成本、收益的双重比较,指出当达到一定条件后,企业将转变投资策略,从国内生产出口贸易的模式转换为直接在国外投资生产,并取名为跃进理论。

斯蒂芬·海默英语Stephen_Hymer: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相关产业结构、产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条件下展开的,这种优势背景使得其具备垄断优势、以不完全竞争的方式获取高利润。

奈克尔博克(F.T. Knickerbocker):寡占反应说英语Oligopolistic reaction

小岛清:日本式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然资源导向性、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该理论认为欧美学者的理论多以欧美对外投资作为研究对象,不符合日本的对外投资活动趋势。强调了日本跨国企业具有比较成本方面的优势。

阿利伯英语Robert_Z._Aliber:通货区域理论。该理论将货币这一宏观变量导入投资理论。

赫尔斯:厂商比较成本理论。

马吉:充分报偿理论。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商德文、何冬阳. 现代国际投资理论主要流派评述. 当代经济研究. 1995. 
  2. ^ 高鹏飞;孙文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新问题. 中国商论. 
  3. ^ 孔淑红.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66320094. 
  4. ^ 陈建勋,赵正一.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具有普适性吗?——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 浙江社会科学. doi:10.14167/j.zjss.2016.10.006. 
  5. ^ John H.Dunning and Rajneesh Narula.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伦敦: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1996. ISBN 9780203430200. 
  6. ^ Carmen Stoian. Extending Dunning's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The role of home country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in explainin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3. doi:10.1016/j.ibusrev.2012.09.003. 
  7. ^ 闫实强. 浅析部分文献关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表述与应用的谬误. 亚太经济. 2012. doi:10.16407/j.cnki.1000-6052.2012.05.025. 
  8. ^ 高敏雪,李颖俊.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 管理世界. 2004.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04.01.009. 
  9. ^ 邱立成,于李娜.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南开学报. 2005. 
  10. ^ 朱华.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与中国FDI发展阶段定位研究. 经济学动态.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