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Advogato4/Simone Weil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蒙娜·韦伊,1921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年-1943年) 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1] 数学家安德烈 · 威尔是她的哥哥。


从正规教育毕业后,威尔成为了一名教师。 她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间歇性地教书,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而休息了几次,并投身于政治活动,这项工作将使她在工会运动中提供帮助,站在西班牙内战时期被称为杜鲁蒂柱的无政府主义者,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一名工人,大多数在汽车工厂工作,这样她就能更好地了解工人阶级。

在二十世纪左倾的知识分子中,她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随着生活的进步,她变得更加虔诚,更倾向于神秘主义。 韦尔一生都在写作,尽管她的大部分作品直到她死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她的作品在欧洲大陆乃至整个英语世界都非常出名。 她的思想继续成为广泛领域广泛学术研究的主题。[2] 一项来自卡尔加里大学的元研究发现,在1995年至2012年间,已经出版了超过2500篇关于她的学术著作。[3] 阿尔伯特 · 加缪将她描述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伟大的精神"。[4]

她因赴西班牙参加反对法西斯政权的战争而後又於二战时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健康状况严重恶化,1943年4月下半月住进了伦敦弥德赛克医院,于1943年8月23日在英国逝世,年仅34岁,留下了约二十卷的著作。

传记

[编辑]
她和她父亲在一起
13岁的威尔。 这张照片是在比利时的一个家庭度假期间拍摄的,当时她正和哥哥安德烈一起大笑。

早期生活

[编辑]

威尔于1909年2月3日出生在她父母在巴黎的公寓里。 她的母亲是 Saolomea Weil,她的父亲 Bernard 是一名医生。 两人都是在德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后移居巴黎的阿尔萨斯犹太人。 韦尔在出生后的头六个月是一个健康的婴儿,直到她患了严重的阑尾炎,此后她一生都在与健康状况不佳做斗争。 她是她父母的两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她的哥哥是数学家安德烈 · 韦尔,她总是和他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的父母是不可知论者和相当富裕的人,他们在专注和支持的氛围中抚养他们的孩子。[5]

由于父亲在一战中被征召入伍,她的父亲不得不离家好几年,因此她遭受了一些痛苦。 根据威尔的一些学者,包括伊娃 · 福格曼和罗伯特 · 科尔斯,这种经历可能与她一生中表现出的异常强烈的利他主义有关。[6][7][8] 韦尔从她的家里得到一种对清洁的痴迷; 在她晚年,她有时会说她的"伪装",认为别人会这样看待她,尽管事实上她年轻时被认为非常有吸引力。[9] 尽管威尔一般都非常热情,但她几乎总是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甚至与女性朋友。[10]

根据她的朋友兼传记作者西蒙娜 · p · 特雷门的说法,韦尔在生命早期就决定,为了完全追求改善弱势群体社会状况的职业,她需要采取男性气质和牺牲机会。 从她十几岁的时候起,威尔通常会通过一个阳刚的外表来掩饰她的"脆弱的美丽",几乎从来不化妆,经常穿男人的衣服。[4][11]

智力生活

[编辑]

威尔是一个早熟的学生,12岁就精通古希腊语。 后来她在读了《薄伽梵歌》后学会了梵语。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一样,她对其他宗教的兴趣是普遍的,她试图把每一个宗教传统理解为一种超然智慧的表达。

在少年时期,威尔在她崇拜的老师迈尔•查蒂埃(mile Chartier)的指导下,威尔在莱克 · 亨利四世时期学习。[12] 1927年6月,她第一次尝试参加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但由于她在历史上的低分,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8年她成功地获得了入学资格。 她在"普遍哲学与逻辑"证书考试中名列第一,西蒙·波娃第二名。[13] 在这些年里,威尔的激进观点吸引了很多注意力。 她被她钦佩的导师称为"红处女",甚至是"火星人"。[13][14]

在高等师范学校期间,她学习哲学,在1931年以"科学与完美在笛卡尔"(《笛卡尔的科学与完美》)的论文,学习哲学,为她赢得 DES (dipl me d'tudes rieures,简称 MA)。[15] 她在同一年得到了她的代理权。[16] 韦伊在普伊的一所女子中学教授哲学,在她短暂的生命中,教学是她的主要工作。

威尔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死后出版的。

政治激进主义

[编辑]
利昂 · 托洛茨基。 威尔安排托洛茨基1933年12月在巴黎秘密会议期间住在她父母的公寓里。 她反对托洛茨基,无论是在印刷品还是在人身上,都反对托洛茨基,这表明低级的共产主义官僚可能和最糟糕的资本家一样令人压抑。 威尔是少数几个在面对面的辩论中与红军创始人站在一起的少数人之一。[17]

她经常出于对工人阶级的同情而参与政治活动。 1915年,当她只有六岁的时候,她拒绝糖,以声援驻扎在西部前线的军队。 1919年,十岁的她宣布自己是布尔什维克党人。 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她参与了工人运动。 她撰写政治宣传册,举行示威游行,倡导工人的权利。 此时,她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工会主义者。 在 Le Puy 教学期间,她参与了当地的政治活动,支持失业者和罢工工人,尽管有批评。 威尔从来没有正式加入共产党,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越来越强烈。 根据 p trement 的说法,她是最早发现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的新形式的压迫的人之一,在这种压迫下,精英阶层可以让普通人的生活和最具剥削性的资本家一样悲惨。[18]

1932年,威尔访问了德国,帮助当时被认为是西欧最强大、最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者,但是威尔认为他们不是当时的法西斯主义者的对手。 当她回到法国时,她在法国的政治朋友们不再担心,认为德国将继续由中间派或左派控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威尔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德国共产党人逃离他的政权。[18] 威尔有时会发表关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文章,包括"压迫和自由",以及许多关于工会期刊的短文。 这部作品批评了马克思主义的流行思想,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给出了悲观的描述。 托洛茨基亲自回应了她的几篇文章,抨击她的想法和她的个人观点。 然而,根据 p trement 的说法,他受到了威尔的一些想法的影响。[19]

威尔参加了1933年法国大罢工,号召抗议失业和减薪。 第二年,她请了12个月的假期,离开教学岗位,在两家工厂——雷诺所有的两家工厂——隐姓埋名地工作,认为这种经历将使她能够与工人阶级建立联系。 1935年,她重新开始教书,并将她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政治事业和慈善事业。

1936年,尽管她声称自己是和平主义者,但她还是去了共和党方面的西班牙内战,并加入了无政府主义的布维纳文托拉·杜鲁蒂。 她甚至还带了一支步枪,但是她的战友们把她赶出了战场,因为她目光短浅,他们害怕西蒙妮开枪打死其中的一个。 因为她的近视,她打了一壶沸腾的液体,有明显的烧伤,她的家人来到西班牙把她带回家。 在阿拉贡前线逗留期间,她将一些编年史发给了法国出版物《利贝尔泰尔》。 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一到西班牙,就去找反法西斯的指挥官朱利 · 戈尔金,要求被派去执行一项秘密特工任务,营救犯人 joaqu n maur。[20] 戈尔金拒绝了,说她几乎肯定会白白牺牲自己,因为她最不可能成为一个西班牙人。 韦伊回答说,如果她选择牺牲自己,她"完全有权"牺牲自己,但在争吵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她无法说服 Gorkin 给她这个任务。[21] 相反,她加入了 s bastien Faure 世纪的一个单位,该组织专门从事高风险的"突击队"式的活动。[22]

这个部队是无政府主义民兵的法语区的一部分。 从看到她在临时射击场上的练习,她的同伴们看到她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射击,并试图避免带她去执行任务,尽管她有时候也坚持这么做。 她唯一直接参与战斗的是在一次空袭中用她的步枪向轰炸机射击; 在第二次突袭中,她试图控制该组织的重机枪,但她的同伴们阻止了她,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一个不那么笨拙和目光短浅的人使用这种武器是最好的选择。 和这群人在一起几个星期之后,她因为一场烹饪火灾烧伤了自己。 她被迫离开这个单位,她的父母跟着她去了西班牙。 他们帮助她离开这个国家,去阿西西疗养。 在她离开大约一个月后,威尔的部队在1936年10月在佩尔迪格拉的一次行动中几乎被消灭,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女人都被杀害了。[23] 回到巴黎后,威尔继续写有关劳工、管理、战争与和平的文章。[24]

邂逅神秘主义

[编辑]
在阿西西的天使之后圣殿,西蒙娜有三个真正重要的精神"邂逅"之一,导致她皈依基督教。[25]

威尔出生于一个世俗的家庭,在"完全不可知论"中长大。[26][27] 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她为自己考虑上帝的存在,并决定不管怎样都不可能知道。 然而在她的《精神自传》中,韦尔记录道,她总是有一个基督教的观点,从她最早的童年开始就把爱邻居的想法牢记在心。 从1935年开始,威尔开始被基督教信仰所吸引,这是她在葡萄牙度假期间偶然发现的一个露天服务中唱赞美诗的美丽所感动时,她的三个关键性经历的第一次。[28][29]

在1937年春天的阿西西,威尔在圣玛丽亚 · 德格利 · 安吉利大教堂里经历了一场神魂超拔——这座教堂也是亚西西的方济各祈祷的地方。 在她的一生中,她第一次祈祷成为坎宁安(2004年: 第118页) :

城镇的下面是 San Damiano 美丽的教堂和修道院,圣克莱尔曾经住在那里。 在那个地点附近,据说是圣弗朗西斯在那里创作了他的《太阳兄弟的角落》的大部分。 山谷里的小镇下面是整个环境中最丑陋的教堂: 十七世纪建成并在十九世纪重建的巨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天使圣玛利亚圣殿(明尼阿波利斯) ,这座小教堂是一个珍贵的珍宝: 一个小小的罗马式小教堂,矗立在圣弗朗西斯时代ーー他会在那里召集他的弟兄们的"小部分"。 就是在那个小教堂里,伟大的神秘主义者西蒙娜 · 韦尔第一次感到被迫跪下来祈祷。[30]

一年后,当她背诵乔治 · 赫伯特的诗《爱三》的时候,她又有了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启示,在那之后,"基督亲自下来占有了我",从1938年开始,她的作品变得更加神秘和精神,同时保留了他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31] 她被罗马天主教所吸引,但拒绝接受洗礼,宁愿留在外面,因为"对基督教之外的事物的热爱"。[32][33][3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马赛住过一段时间,从一个多米尼加修道士那里得到了精神上的指引。 大约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法国天主教作家古斯塔夫 · 蒂邦,后者后来编辑了她的一些作品。 威尔并没有限制她对基督教的好奇心。 她对其他宗教传统特别是希腊和埃及的神秘感兴趣; 印度教(尤其是印度教和薄伽梵歌)和大乘佛教。 她认为,所有这些和其他传统都包含了真正的启示,写道:[35]

希腊、埃及、古印度、世界之美、这种美在艺术和科学中的纯粹和真实的反映... ... 这些事情已经做得和明显的基督徒一样,把我送到基督的手中作为他的俘虏。 我想我还可以说得更多。[36]

尽管如此,她还是反对宗教融合主义,声称它抹杀了个人传统的特殊性:

每一种宗教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我们正在思考它,我们必须给它带来同样多的关注,就好像没有别的东西一样。.. 宗教的"综合"意味着注意力的质量较低。[37]

临终

[编辑]

1942年,威尔和她的家人一起去了美国。 她一直不愿意离开法国,但同意这样做,因为她想看到她的父母安全,并知道他们不会丢下她一个人离开。 她还感到鼓舞的是,她从美国来到英国相对容易,她可以在那里加入法国抵抗组织。 她曾希望作为一名秘密特工被送回法国。[38]

古老的传记表明,韦尔在实现她重返法国作为代理人的愿望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一步的进展——她只能在伦敦做文案工作,尽管这给了她时间去写她最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需要根》。[39] 然而,现在有证据表明,Weil 是由特别行动行政部门招募的,目的是将她作为一个秘密的无线运营商送回法国。 1943年5月,正在计划将她送到牛津郡的 Thame Park 接受训练,但很快就被取消了,因为她的健康状况不佳。[40][41]

威尔的坟墓在阿什福德的 Bybrook 公墓,肯特郡,2012年8月

1943年,她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并被要求好好休息和饮食。 然而,她拒绝接受特殊待遇,因为她长期的政治理想主义以及她对物质事物的超然态度。 相反,她将自己的食物摄入量限制在她认为德国占领的法国的居民吃的东西。 她很可能吃得更少,因为她大多数时候都拒绝吃东西。 她的病情迅速恶化,她被转移到阿什福德的疗养院。[8]

在与疾病和脆弱作斗争的一生之后,威尔在1943年8月因为34岁的心脏衰竭而死。 验尸官的报告说,"死者的确是因为拒绝进食而自杀,同时她的心灵平衡受到干扰"。[42]

她的确切死因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声称,她拒绝进食是因为她希望对战争受害者表示某种形式的声援。 其他人认为,威尔的自我饥饿发生在她研究叔本华之后。[43] (叔本华在他关于基督徒圣洁的禁欲主义和救赎的章节中,叔本华将自我饥饿描述为自我否定的首选方法)。 然而,西蒙 · p · 特雷门,威尔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记作家,认为验尸官的报告是错误的。[44] 根据 Simone Weil 接受治疗的疗养院的工作人员所写的信件为依据,p trement 确认,Weil 在住院期间曾在不同场合要求食物,甚至在她死前几天吃了一点; 据她说,事实上,韦尔的健康状况很差,最终导致她无法进食。[45]

韦尔的第一位英国传记作家理查德 · 里斯,对她的死亡提供了几种可能的解释,她引用了她对被占领法国的同胞们的痛苦的同情,以及她对基督的热爱和亲密的模仿。 里斯总结说:"至于她的死亡,不管人们如何解释,最终都会说她是因爱而死的。"。[46]

哲学

[编辑]

尽管《地心引力与恩典》(Gravity and Grace)(法语: La Pesanteur et La gr)是最能与西蒙娜 · 韦尔联系在一起的书籍之一,但这本书并不是她自己写的一本书。 相反,这部作品由从韦尔笔记本中挑选出来的不同段落组成,并由 Gustave Thibon 编排,他认识并与她成为朋友。 事实上,韦尔在1942年5月之前就已经把她的一些笔记本交给了泰本,但是没有任何想法或要求发表它们。 因此,由此产生的作品,在它的选择,组织和编辑,很大程度上受到虔诚的天主教徒 Thibon 先生的影响。 (见 Thibon 的《万有引力与恩典》(伦敦,1952)。)

T. s. 艾略特在《寻根的必要》一书中的序言表明,威尔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现代的马尔西奥尼派,因为她实际上是对《旧约》的全盘否定,以及她对犹太教的厌恶,从技术上讲,这是她的出生。[47] 她的侄女西尔维 · 韦尔和传记作家托马斯 · r · 内文试图证明韦尔并没有拒绝犹太教,并且深受犹太教戒律的影响。[48]

空洞

[编辑]

空洞是她的形而上学、宇宙学、宇宙学和神学的关键图像。 她相信上帝是通过自我界限的行为而创造的ーー换句话说,因为上帝被认为是一种完全的满足,一个完美的存在,除了上帝不存在的地方,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 因此创造只有在上帝部分撤退的时候才会发生。 类似的想法也出现在犹太神秘主义中。

对于威尔来说,这是在基督的化身修正之前的一个原始的 kenosis ("空虚")。 阿萨纳修斯)。 因此,我们出生在一种该死的地位,不是因为原罪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被创造了,我们必须精确地成为神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成为圣洁的对立面。 (参阅否定神学。)

这种创造的概念是她神学的基石,因为如果创造是以这种方式构思的(其本身必然包含着邪恶) ,那么邪恶就不会进入一个完美的世界。 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么这也不是上帝无所不能的界限,而是我们所说的"创造"的行为本质上意味着不可能完美。

然而,这种邪恶必然性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简单的、原始的、不断地注定的; 相反,Weil 告诉我们,"邪恶是上帝的仁慈在这个世界上所采取的形式"。[49] 威尔相信,邪恶及其后果,苦难,起到了驱使我们走出自我和走向上帝的作用ーー"超越人类的极端苦难不会造成人类的痛苦,它只是揭示了它。"[50]

痛苦

[编辑]

威尔的苦难观超越了简单的痛苦,尽管它肯定包含了它。 只有一些灵魂能够真正经历痛苦; 这些灵魂正是最不值得它的灵魂——那些最容易或者对精神的实现开放的灵魂。 痛苦是一种超越身心的痛苦"加"; 这种身心的痛苦折磨着灵魂。[51]

战争和压迫是她所能接触到的最严重的苦难; 为了体验它,她转向了工厂工人的生活,而为了理解它,她转向荷马的《伊利亚特》。 (她的文章《伊利亚特》或者《原力之诗》 ,首先由玛丽 · 麦卡锡翻译,是荷马文学批评的一部分。痛苦与必要性和偶然性都有关系——它充满了必要性,因为它本身就是硬连接在一起的,因此以不可避免的全部力量强加于受难者身上,但它也有可能成为存在本质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机会的要素对于痛苦的不公正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换句话说,我的痛苦通常不应该——更不用说始终如一地——从我的罪恶中走出来,而应该毫无特殊理由地拜访我。

The man who has known pure joy, if only for a moment ... is the only man for whom affliction is something devastating. At the same time he is the only man who has not deserved the punishment. But, after all, for him it is no punishment; it is God holding his hand and pressing rather hard. For, if he remains constant, what he will discover buried deep under the sound of his own lamentations is the pearl of the silence of God.

——Simone Weil,Gravity and Grace

梅塔丘:"每一次分离都是一种联系"

[编辑]

The concept of metaxu, which Weil borrowed from Plato, is that which both separates and connects (e.g., as a wall separates two prisoners but can be used to tap messages). This idea of connecting distance wa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for Weil's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ed realm. The world as a whole, along with any of its components, including our physical bodies, is to be regarded as serving the same function for us in relation to God that a blind man's stick serves for him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about him. They do not afford direct insight, but can be used experimentally to bring the mind into practical contact with reality. This metaphor allows any absence to be interpreted as a presence, and is a further component in Weil's theodicy.

美丽

[编辑]

对威尔来说,"美丽是实验证明化身是可能的"。 这种世界形式所固有的美(这种遗传性对她来说是证明的,对她来说,在几何学中,在所有的艺术中表现出来)是世界指向超越自身的东西的证明; 它确立了所有存在的东西的本质的电信性质。 她对美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宇宙:"我们必须相信宇宙在各个层面上都是美丽的... ... 它对于每一个真实存在的思想存在和所有可能存在的思想存在的身体结构和精神结构。 正是这种无穷无尽的完美之美的共识,赋予了世界美的超越性。..他(基督)真的存在于世界的美丽之中。 对这种美的热爱来自于住在我们灵魂中的上帝,并且出发到宇宙中的上帝那里"。 她还写道:"这个世界的美丽在于基督透过物质向我们微笑。[52]

美还为威尔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功能:"美能够吸引肉体,以获得通过灵魂的权利的许可。" 那么,这就构成了另一种世界背后的神圣现实侵入我们生活的方式。 在苦难以蛮力征服我们的地方,美丽悄悄地从内部侵入并颠覆了自我的帝国。

著作

[编辑]

在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她的作品被收集,注释,批评,讨论,争议和赞扬。 除了她的二十部作品外,出版商还出版了三十本传记,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科尔斯(Robert Coles)的《西蒙娜 · 威尔: 现代朝圣》(Simone Weil: a Modern Pilgrimage) ,他称威尔为"反思的巨人"[53]

对根的需求

[编辑]

威尔的著作《对根的需求》写于1943年初,就在她去世前一年。 她当时正在伦敦为法国抵抗组织工作,试图说服其领导人夏尔·戴高乐,组建一支护士队伍,在前线服务。

对根的需求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它着眼于解决过去的问题,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未来制定路线图。 她煞费苦心地分析了导致法国被德国军队击败的精神和伦理环境,然后用最终法国胜利的前景来解决这些问题。

遗产

[编辑]
西蒙娜 · 韦尔大道,一段靠近她在阿什福德的坟墓的 A28公路,是1983年为纪念这位哲学家而命名的。

在她的一生中,威尔只知道相对狭窄的圈子; 即使在法国,她的文章也只有那些对激进政治感兴趣的人阅读。 然而在威尔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里,韦尔迅速成名,吸引了整个西方的注意力。 在二十世纪第三季度,她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在宗教和精神事务方面的新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人。[54] 她的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也变得流行起来,尽管与她的宗教工作不同。[55][56]

除了影响研究领域外,威尔还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个人的个人生活; 例如,教皇保罗六世说威尔是他三个最大的影响之一。[57] 威尔的声望在六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下降。 然而,她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发表,导致了威尔学者的数以千计的新的次要作品,其中一些专注于对她的宗教、哲学和政治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他人扩大了威尔奖学金的范围,调查她是否适用于古典研究、文化研究、教育,甚至像人体工程学这样的技术领域。[29] 2010年,茱莉亚•哈斯利特(Julia Haslett)发行了电影《与西蒙娜 · 韦尔的邂逅》(An encounter with Simone Weil) ; 她指出,威尔已经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在她的祖国法国几乎被人遗忘,很少在大学或中学任教。"。[58] 然而威尔的研究工作仍然是持续学术研究的主题,一项转移研究发现,在1995年至2012年期间,已经出版了2500多篇关于她的学术著作。[3]

许多评论家认为威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许多人把她描述成一个圣人,有些人甚至称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圣人,包括 T.s. 艾略特、德怀特·麦克唐纳、莱斯利 · 菲德勒和罗伯特 · 科尔斯。[59] 威尔的传记作者加布里埃拉 · 菲奥里写道,威尔是"道德轨道上的一个道德天才,一个具有巨大革命范围的天才。"[60] 1951年,阿尔伯特 · 加缪写道她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伟大的精神"[4] 尽管她有时会显得很愚蠢ーー她把装满法国抵抗运动的文件丢在人行道上,争先恐后地把它们收集起来ーー她对明爱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接触,无数种形式的明爱,都是她生命和思想的统一力量。 法国哲学家、密友古斯塔夫•蒂邦(Gustave Thibon)在去世前不久叙述了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我只想说,我的印象是,我的灵魂完全透明,随时准备重新融入原始的光明中"。[61]

然而,威尔甚至被那些本来深深仰慕她的人批评,比如艾略特,因为她过分倾向于把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及她有时候过分的判断。 威尔严厉批评犹太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甚至对罗马帝国更加严厉的批评,她拒绝看到任何价值。[62] 另一方面,根据艾略特的说法,尽管在他看来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可以作为这种评价的依据,但是她还是将凯瑟琳作为善良的典范。[35] 根据 Pétrement 的说法,她崇拜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认为他是一个圣人。[63] 一些批评家对此持负面看法: 包括苏珊 · 桑塔格在内的一些犹太作家指责她反犹太主义,尽管这远不是一个普遍的共同观点。[64] 一小部分评论家认为她心理上不平衡或者对性着迷。[4] 普通夏尔·戴高乐是她为法国抵抗组织工作时的最高领导,她认为自己是"疯子",尽管他也受到了她的影响,并在她去世多年后重复了她的一些言论。[65][4][29]

参考书目

[编辑]

主要来源

[编辑]

在法国工作

[编辑]
  • 西蒙娜 · 韦尔,uvres compl tes。 (巴黎: 加利马德,1989-2006,6卷)。)
  • R flexions sur La guerre (La Critique sociale,no. 10,November 1933)
  •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编年史: 《自由》 ,一本无政府主义杂志,1936年
  • 白食蚁兽与野生动物(1947)
  • L'enracinement (1949)
  • 第二十六届会议(1950年)
  • Lettre unreligieux (1951)
  • Les Intuitions pr-chr tiennes (巴黎: Les Editions de la Colombe,1951)
  • La Source grecque (巴黎: Gallimard,1952)
  • 《压迫与自由》(1955)
  • 关于党派政治的压制(巴黎: 伽利玛出版社,1957-Climats,2006年)

英文翻译工作

[编辑]
  • 等待上帝: Attente de Dieu 的新翻译和 Lettre a un Religieux。 作者: Sylvie Weil。 翻译: Bradley Jersak。 新风出版社,2012。 ISBN 978-1-927512-03-6 Isbn 978-1-927512-03-6.
  • 形成性写作: 1929-1941。 (1987). 作者: Dorothy Tuck McFarland & Wilhelmina Van Ness,eds。 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
  • 《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 彭德尔山小册子。 玛丽 · 麦卡锡。
  • 基督教在希腊人中的威胁。 罗特利奇 · 凯根 · 保罗,1957。 作者: Elisabeth Chas Geissbuhler trans。
  • 给牧师的信。 帕特南的儿子,1954年。
  • 对根的需求。 罗特利奇 · 凯根 · 保罗,1952。 作者: t.s. Eliot
  • 重力和优雅。 伦敦,1952年。 罗特利奇经典作品2002。 ISBN 978-0-415-29001-2 Isbn 978-0-415-29001-2]
  • 西蒙娜 · 威尔的笔记本。 罗特利奇平装本,1984年。 ISBN 0-7100-8522-2 Isbn 0-7100-8522-2[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415-32771-8 Isbn 978-0-415-32771-8]
  • 论科学,必然 & 上帝之爱。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兰斯。
  • 压迫与自由。 罗特利奇 · 凯根 · 保罗,1958。
  • 西蒙娜 · 威尔的《力量之诗》 : 一个批判版本。 詹姆斯 · p · 霍罗卡,ed。 & trans. 彼得 · 朗,2005年。
  • 西蒙娜 · 威尔: 一本选集。 西恩 · 迈尔斯,编辑。 维拉戈出版社,1986。
  • 西蒙娜 · 威尔: 第一和最后的笔记本。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兰斯。
  • 西蒙娜 · 威尔: 哲学讲座。 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 介绍。 作者: 彼得 · 温奇,trans。 作者: Hugh Price。
  • 西蒙娜 · 韦尔读者: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精神奥德赛。 乔治 · a · 帕尼卡斯,编辑。 大卫 · 麦凯公司,1981年。
  • 西蒙娜 · 威尔——选集: 1934-1943。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兰斯。
  • 西蒙娜 · 威尔: 七十个字母。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 理查德 · 里斯 · 特兰斯。
  • 西蒙娜 · 韦尔的两篇道德论文——《人类义务与人格论》草案。 罗纳德 · 海瑟薇,ed。 彭德尔山小册子。 理查德 · 莱恩斯。
  • 等待上帝。 罗特利奇 · 凯根 · 保罗,1951。 Emma Craufurd trans.
  • 等待上帝。 哈珀 · 火炬书,1973年。 艾玛 · 克劳弗德,莱斯利 · a · 菲德勒的介绍。 ISBN 978-0-06-131903-7 Isbn 978-0-06-131903-7.
  • 等待上帝。 哈珀多年生现代经典2009艾玛 · 克劳弗德,莱斯利 · a · 菲德勒的介绍。 978-0-06-171896-0
  • 关于废除所有政党,Simon Leys trans.Melbourne: Black inc,2013。 ISBN 9781921870903 Isbn 9781921870903

阿拉伯文翻译工作

[编辑]
  • 穆罕默德 · 阿里 · 阿卜杜勒 · 贾利尔翻译: 西蒙娜 · 韦尔(Simone Weil,Anthology) ,Maaber 出版社,大马士革,2009,翻译: Mohamed Ali Abdel Jalil;
  • Al Tajazzur (需要根或 L'Enracinement) ,Maaber Publisher,Damascus,2010,translated by Mohamed Ali Abdel Jalil;

次要来源

[编辑]
  • 艾伦,第欧根尼。 (2006)三个局外人: 帕斯卡,克尔凯郭尔,西蒙娜 · 威尔。 尤金,OR: 维普夫和斯托克。
  • 贝尔,理查德 h. (1998)西蒙娜 · 威尔。 莱曼和赖特菲尔德出版社。
  • 编辑。 (1993)西蒙娜 · 韦尔的文化哲学: 向神圣人性的阅读。 剑桥大学出版社。 ISBN 0-521-43263-4 Isbn 0-521-43263-4
  • 夏威夷,罗伯特。 (2012)西蒙娜 · 威尔: 关注现实,跨性别者。 伯纳德 · e · 多林。 圣母院,IN: 圣母大学。
  • 戴维斯,格拉哈姆。 (2007)一切都必须改变。 塞伦。 ISBN 9781854114518 Isbn 9781854114518
  • 迪茨,玛丽。 (一九八八)。 人与神之间: 西蒙娜 · 韦尔的政治思想。 莱曼和赖特菲尔德出版社。
  • 杜林,e · 简。 (2010)西蒙娜 · 威尔与自我延续力量的幽灵。 圣母大学。
  • 和 Eric o. Springsted,eds。 (2004)西蒙娜 · 威尔的基督教柏拉图主义。 圣母大学。
  • 芬奇,亨利 · 勒罗伊。 (1999)西蒙娜 · 威尔和格蕾丝的智慧,艾德。 马丁 · 安迪奇。 连续性国际。
  • 加布里埃里,艾曼纽。 (2003) Etre et don: L'unite et l'enjeu de la pens e de Simone Weil. 巴黎: 窥视者。
  • 戈德斯格尔,阿兰。 (1982)西蒙娜 · 韦伊和斯宾诺莎: Essai d'interpr。 小贝: 乃缦。
  • 欧文,亚历山大。 (2002)《不可能的圣徒: Bataille,Weil 》和《神圣的政治》。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 麦卡洛,Lissa。 (2014)西蒙娜 · 威尔的宗教哲学。 伦敦: i. b. Tauris。 ISBN 978-1780767963 Isbn 978-1780767963
  • 摩根,Vance g. (2005) Weaving the World: Simone Weil on Science,Mathematics,and Love。 圣母大学。 ISBN 0-268-03486-9 Isbn 0-268-03486-9
  • 阿萨纳西奥斯 · 穆拉基斯(1998)西蒙娜 · 韦尔与自我否定的政治,trans。 露丝 · 海因。 密苏里大学。 ISBN 978-0-8262-1162-0 Isbn 978-0-8262-1162-0
  • 植物,斯蒂芬。 (2007)西蒙娜 · 韦尔: 简介,奥比斯, ISBN 978-1-57075-753-2 Isbn 978-1-57075-753-2
  • ーーー。 (2007) SPCK 介绍西蒙娜 · 威尔,SPCK, ISBN 978-0-281-05938-6 Isbn 978-0-281-05938-6
  • Radzins,Inese Astra (2006) Nothing: Simone Weil's Cosmology. Proquest / umi.
  • 莱恩,拉什。 (2000)关于 Simone Weil 的讨论。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Rozelle-Stone Rebecca a. 和 Lucian Stone。 (2013)西蒙娜 · 威尔与神学。 纽约: Bloomsbury t & t Clark。
  • ーーーー,艾德。 (2009)《激进派》的相关性: 西蒙娜 · 威尔100年后。 纽约: t & t Clark。
  • 否决,Miklos。 (1994)西蒙娜 · 威尔的宗教形而上学,trans。 琼 · 达根。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冯德鲁尔马里奥。 (2006)西蒙娜 · 威尔: 注意力的学徒。 伦敦: 连续性。
  • 温奇,彼得。 (1989)西蒙娜 · 威尔:"公正的平衡" 剑桥大学出版社。
  • 温切尔,詹姆斯。 (2000)《无法言说的语义学: 西蒙娜 · 韦尔的六句话》中:"理论与文学中神秘主义的轨迹",菲利普 · 伦纳德,ed。 伦敦: 麦克米伦,72-93。 ISBN 0-333-72290-6 Isbn 0-333-72290-6

传记

[编辑]
  • 卡伯德,雅克。 (1964). 西蒙娜 · 威尔。 频道新闻。
  • 罗伯特 · 科尔斯(1989)西蒙娜 · 威尔: 现代朝圣。 爱迪生韦斯利。 2001 ed. ,Skylight Paths Publishing.
  • 菲奥莉,加布里埃拉(1989)西蒙娜 · 韦尔: 一本知识分子传记。 作者: Joseph r. Berrigan。 格鲁吉亚大学出版社。 ISBN 0-8203-1102-2 Isbn 0-8203-1102-2
  • (1991)西蒙娜 · 威尔。 图片来源: La Tartaruga; Saggistica。 ISBN 88-7738-075-6 Isbn 88-7738-075-6
  • (1993)西蒙娜韦尔。 Une Femme Absolue Diffuseur-SODIS. ISBN 2-86645-148-1 Isbn 2-86645-148-1
  • 格雷,Francine Du Plessix (2001) Simone Weil。 维京出版社。
  • 麦克莱伦,大卫(1990)乌托邦悲观主义者: 西蒙娜 · 威尔的生活与思想。 纽约: 波塞冬出版社。
  • 内文,托马斯 r. (1991)。 西蒙娜 · 威尔: 一个自我放逐的犹太人的肖像。 教堂山。
  • Perrin,j.b. & Thibon,g. (1953). 西蒙娜 · 威尔,我们认识她。 伦敦。
  • P trement,Simone (1976) Simone Weil: a Life. 纽约: 斯科肯图书。 1988年版。
  • Rexroth,Kenneth (1957) Simone Weil http://www.bopsecrets.org/rexroth/essays/simone-weil.htm里萨里,古亚(2014) Il taccuino di Simone Weil,RueBallu 2014,Palermo, ISBN 978-88-95689-15-9 Isbn 978-88-95689-15-9
  • 特里,梅根(1973)。 接近西蒙妮: 一出戏剧。 女权主义出版社。
  • 白人,乔治 · a,埃德。 (一九八一)。 西蒙娜 · 威尔: 对生活的诠释。 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
  • 你的祖先,帕勒。 (2011)西蒙娜 · 威尔。 关键人生系列。 伦敦: Reaktion。
  • 威尔,西尔维。 (2010)"在安德烈和西蒙娜 · 韦尔的家中。 埃文斯顿: 西北。

音频录音

[编辑]

参看

[编辑]

注释及参考资料

[编辑]
  1. ^ "威尔"。 韦伯斯特的《未删节词典》。
  2. ^ 特别是哲学和神学,还有政治和社会科学,女权主义,科学,教育和古典研究。
  3. ^ 3.0 3.1 Saundra Lipton and Debra Jensen. Simone Weil: Bibli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12-03-03 [2012-04-16]. 
  4. ^ 4.0 4.1 4.2 4.3 4.4 John Hellman. Simone Weil: An Introduction to Her Thought.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3. ISBN 0-88920-121-8. 
  5.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4-7.
  6. ^ 根据 Fogelman,Cole 和其他人的研究,各种研究已经发现,一个标志着利他主义者的共同成长经历就是遭受伤害性的损失,然后从爱护者那里得到强大的支持。
  7. ^ Eva Fogelman. Friday Film: Simone Weil's Mission of Empathy. The Jewish Daily Forward. 2012-03-23 [2012-09-06]. 
  8. ^ 8.0 8.1 Robert Coles. Simone Weil: A Modern Pilgrimage (Skylight Lives). SkyLight Paths. 2001. ISBN 1893361349. 
  9. ^ 根据 p trement (1988)第14页,家族的朋友会把西蒙和安德尔称为"天才和美人"。
  10.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4-7,194
  11.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27-29
  12. ^ Hellman, John. Simone Weil: An Introduction to her Thought. Wil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 ^ 13.0 13.1 Liukkonen, Petri. Simone Weil.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April 2007). 
  14. ^ 阿兰,《日记》(未发表)。 引用于 Petrement,1:6。
  15. ^ Schrift, Alan D.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Key Themes and Thinker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186. ISBN 1-4051-3217-5. 
  16. ^ André Chervel. Les agrégés de l'enseignement secondaire. Répertoire 1809-1950. Laboratoire de recherche historique Rhône-Alpes. [23 June 2014]. 
  17.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189-191
  18. ^ 18.0 18.1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176
  19.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178
  20. ^ McLellan, David. Utopian Pessimist: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mone Weil. Poseidon Press. 1990. 
  21.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1
  22.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2
  23.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 278
  24.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pp. 280-330
  25. ^ 精神自传
  26. ^ 一个犹太人是什么,Panichas 引用。
  27.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8. ISBN 0-918825-01-6. 
  28.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xxxviii. ISBN 0-918825-01-6. 
  29. ^ 29.0 29.1 29.2 Simone Weil. Sian Miles , 编. An Anthology. Penguin Book. 2005: 28–29. ISBN 0-14-118819-7. 
  30. ^ Cunningham, Lawrence (2004). Francis of Assisi: performing the Gospel life. Illustrated editio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31. ^ 被 Panichas 和其他 Weil 学者引用,
  32. ^ 精神自传》 ,Panichas 和 Plant 引用。
  33. ^ George A Panichas. Simone Weil Reader. Moyer Bell. 1977: 9. ISBN 0-918825-01-6. 
  34. ^ Stephen Plant. Great Christian Thinkers: Simone Weil. Liguori Publications. 1997: xv–xvi. ISBN 0764801163. 
  35. ^ 35.0 35.1 Simone Weil. The Need for Roots. Routledge. 2002: xi, preface by T. S. Eliot. ISBN 0-415-27102-9. 
  36. ^ Letter to Father Perrin, 26 May 1942
  37. ^ Notebooks of Simone Weil, volume 1
  38.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chpt. 15'Marseilles II',看看 esp。 Pp. 462-463.
  39. ^ 这本书原本是一篇冗长的报告,内容是关于在盟军取得胜利后法国的再生选择的冗长报告。
  40. ^ "Simone Weil" by Nigel Perrin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12-10
  41. ^ 个人档案,参考。 第9 / 1570 / 1号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邱园
  42. ^ McLellan, David. Utopian Pessimist: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mone Weil. Poseidon Press. 1990. 
  43. ^ 麦克莱伦,大卫(1990)。 乌托邦悲观主义者: 西蒙娜 · 威尔的生活与思想。 海神波塞冬,第30页
  44. ^ P trement,Simone (1988). 西蒙娜 · 威尔: 一种生活。 肖肯,592页。
  45. ^ Simone p trement (1988) ; chpt. 17'London',see esp. Pp. 530-539.
  46. ^ Richard Rees. Simone Weil: A Sketch for a Portra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91. ISBN 0-19-211163-9. 
  47. ^ T.s. 艾略特,《需要根的序言》 ,p. x。
  48. ^ Ivry, Benjamin. Simone Weil's Rediscovered Jewish Inspiration. The Jewish Daily Forward. 
  49. ^ 地心引力和优雅,梅塔斯,132页
  50. ^ 好吧,西蒙妮。 重力和优雅。 伦敦,1952年。
  51. ^ 威尔的这个概念与亚洲汉的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一概念在最近的韩国神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安德鲁 · 帕克的著作。 就像"苦难"一样,汉族对整个人的破坏力比一般的苦难更具破坏性。
  52. ^ 好吧,西蒙妮。 等待上帝。 Harper Torchbooks,1973,pp. 164-165.
  53. ^ Alonzo L. McDonald, from the forward Wrestling with God, An Introduction to Simone Weil by The Trinity Forum c. 2008
  54. ^ 甚至她的一些批评者也承认了这一点,见《地狱男爵》(1982) ,第4-5页
  55. ^ 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威尔的哲学著作受到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泛关注,但她在专业哲学家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英语世界,尽管哲学是她接受专业培训的主题。 看看西蒙娜 · 韦尔的介绍: 彼得 · 温奇的《公正的平衡》这是一个很好的来源,对她的观点进行哲学讨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她的作品和维特根斯坦的作品重叠感兴趣的人来说。
  56. ^ 许多学者把她列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五大政治作家之一,见《地狱男爵》(1982) ,第4-5页。
  57. ^ 另外两个是帕斯卡和乔治 · 伯纳诺斯; 见《地狱人》(1982) ,第一页
  58. ^ Doris Toumarkine. Film Review: An Encounter with Simone Weil. 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2-03-23 [2012-08-31]. 
  59. ^ 看《地狱男爵》(1982) ,她的传记作者把她描绘成一个圣人。
  60. ^ 《西蒙娜 · 威尔的孤独朝圣》 ,华盛顿邮报[1]
  61. ^ Erica DaCosta. The Four Simone Weils (PDF). June 2004 [2013-05-07]. 
  62. ^ 她甚至不喜欢罗马人,他们通常受到进步派人士的尊敬,比如维吉尔、马库斯奥雷利乌斯和塔西佗,只对格雷奇一家保留温和的赞美。
  63. ^ 西蒙娜 · p · 特雷蒙特(1988) ,329,334页
  64. ^ 她最忠实的几个崇拜者也是犹太人,例如,当代法国知识分子 Wladimir Rabi 称她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法国精神作家。 见《地狱男爵》(1982) ,第2页
  65. ^ "Elle est folle". 参见马尔科姆·蒙格瑞奇《地狱丛林》 ,丰塔纳: 格拉斯哥(pbk) ,1975,210页。

进一步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20世纪诗人]] [[Category:猶太作家]] [[Category:猶太哲學家]] [[Category:法國女性哲學家]] [[Category:法國猶太人]] [[Category:法國基督徒]] [[Category:基督教哲学家]] [[Category:天主教灵修]] [[Category:反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校友]] [[Category:亨利四世中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