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Johnson.Xia/武汉长江大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汉长江大桥

1932年李文骥计划[编辑]

1932年,在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桥梁专家李文骥发布了《武汉跨江铁桥计划》。在《计划》中,他考虑到粤汉铁路即将在1935年全线通车(实为1936年通车),而跨长江大桥“非三四年不能蒇事”,呼吁大桥应尽早动工。他比较了跨江隧道、铁路轮渡和低高度开合桥后,认为过江隧道建成后管理费高昂,开合桥无法让水路和陆路同时通行,而铁路轮渡(武汉铁路轮渡于1937年启用)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和铁路运输需求,只有高净空的跨江大桥最合适。在大桥选址的问题上,他认为汉阳-武昌一线最合适,因为此处的江面最窄,江底的地质坚实,也不会妨碍来往上海的轮船停泊在汉口的港口。[1]

湖北省志·交通[编辑]

1954年初,政务院将地质钻探工作交给地质部负责。4月,地质钻探工作启动。……1956年,正桥8座桥墩以流水作业法开始施工,当年建成了1、2、3、8号桥墩,翌年第一季度建成4、5、6、7号桥墩。……大桥造价7086.3万元,正桥5622.8万元,引桥1463.5万元,全部工程(包括京汉铁路大桥联络线、汉江铁路桥、汉阳站、江汉桥、配套公路)预算1.72亿元,实际使用13.771亿元。……桥台内部的各层大厅墙、柱体、拱圈均用大理石镶嵌而成。第一层大厅正中有一组泥塑建桥工人群像,顶部悬挂吊灯,门窗采用方格和圆形中间加以嵌花的钢框。桥台上的公路面筑有4座民族形式的桥头堡,栏杆为铸铁打造,每两片之间嵌有民族风格图案的栏板。在武昌一侧引桥的平台中竖着“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纪念碑”,高11.55米,占地31平方米,上书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以及汉白玉打造的建桥碑文记。……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铁道部报告,桥工段负责大桥正桥公路面、人行道下的全部钢梁、以上的铁栏杆,以及桥墩里的下水道,还有公路面梳形板及桥头堡内部建筑,加上墩台和铁路桥面,地方维护机构负责正桥和引桥公路面、引桥公路行车道板、人行道板、公路旁边的电灯和电线杆。……1957年,郑州铁路局设立武汉长江大桥桥工段(后改为桥工处),同时武汉市人民委员会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管理委员会和保卫委员会。57年10月,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大桥管理暂行办法》;63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武汉长江大桥安全管理办法》。……大桥每隔10年进行1次检定实验,实验由铁道部、郑州铁路局组织,并邀请有关设计、科研到单位和一些铁路局桥梁检定队参加,河床测量工作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河道规测队进行,每年至少2次。1981年,在武汉测绘学院的协助下,大桥测量系统成立。……至1984年10月15日,大桥共遭受船只碰撞51次,59、60、62年发生了严重撞墩事故,但是桥墩断面应力未超出允许范围,结构完好。82年11月7日,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今中交二航局)丹打桩船撞上钢梁,第8至第10节点间16米的铁路人行道梁被毁,第8至第9节点钢梁主桁被撞伤,后于1年后的8月20日修复,耗费34.4万元。另外至1984年10月15日,机动车撞击公路正桥栏杆8次,引桥栏杆1次,车辆坠江3起,死亡3人。至83年,大桥维修、改造费用共409.5万元,平均59万元/年。通车头5年,铁路通过货运量达8000+万吨;到85年,大桥货运量为6405.8万吨/年。[2]:332-

武汉纪念桥[编辑]

北京大学工科土木门有一位德籍教授、桥梁专家,名叫乔治·米勒。他建议修建武汉过江大桥,作为辛亥革命成功纪念,得到鄂督黎元洪、川粤汉铁路督办詹天佑的支持,北京大学提供活动经费。乔治·米勒教授率领李文骥等13名毕业生前往汉口,进行桥址的勘定、测量和设计。这是有关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最早一次实地勘定、测量和设计,是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第一次实践。[3]

参考[编辑]

  1. ^ 武汉跨江铁桥计划. 武汉解放战争史料. 武汉出版社. 2009-04. ISBN 978-7-5430-4159-2. 
  2. ^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交通邮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03 [2020-12-20]. ISBN 7-216-01650-5. 
  3. ^ 中国桥梁界的先驱李文骥.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