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Johnson.Xia/武漢長江大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漢長江大橋

1932年李文驥計劃[編輯]

1932年,在193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上,橋梁專家李文驥發布了《武漢跨江鐵橋計劃》。在《計劃》中,他考慮到粵漢鐵路即將在1935年全線通車(實為1936年通車),而跨長江大橋「非三四年不能蕆事」,呼籲大橋應儘早動工。他比較了跨江隧道、鐵路輪渡和低高度開合橋後,認為過江隧道建成後管理費高昂,開合橋無法讓水路和陸路同時通行,而鐵路輪渡(武漢鐵路輪渡於1937年啟用)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公路和鐵路運輸需求,只有高淨空的跨江大橋最合適。在大橋選址的問題上,他認為漢陽-武昌一線最合適,因為此處的江面最窄,江底的地質堅實,也不會妨礙來往上海的輪船停泊在漢口的港口。[1]

湖北省志·交通[編輯]

1954年初,政務院將地質鑽探工作交給地質部負責。4月,地質鑽探工作啟動。……1956年,正橋8座橋墩以流水作業法開始施工,當年建成了1、2、3、8號橋墩,翌年第一季度建成4、5、6、7號橋墩。……大橋造價7086.3萬元,正橋5622.8萬元,引橋1463.5萬元,全部工程(包括京漢鐵路大橋聯絡線、漢江鐵路橋、漢陽站、江漢橋、配套公路)預算1.72億元,實際使用13.771億元。……橋台內部的各層大廳牆、柱體、拱圈均用大理石鑲嵌而成。第一層大廳正中有一組泥塑建橋工人群像,頂部懸掛吊燈,門窗採用方格和圓形中間加以嵌花的鋼框。橋台上的公路面築有4座民族形式的橋頭堡,欄杆為鑄鐵打造,每兩片之間嵌有民族風格圖案的欄板。在武昌一側引橋的平台中豎著「武漢長江大橋落成紀念碑」,高11.55米,占地31平方米,上書毛澤東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以及漢白玉打造的建橋碑文記。……按照國務院批覆的鐵道部報告,橋工段負責大橋正橋公路面、人行道下的全部鋼梁、以上的鐵欄杆,以及橋墩里的下水道,還有公路面梳形板及橋頭堡內部建築,加上墩台和鐵路橋面,地方維護機構負責正橋和引橋公路面、引橋公路行車道板、人行道板、公路旁邊的電燈和電線桿。……1957年,鄭州鐵路局設立武漢長江大橋橋工段(後改為橋工處),同時武漢市人民委員會成立了武漢長江大橋管理委員會和保衛委員會。57年10月,武漢市人民委員會公布了《大橋管理暫行辦法》;63年2月,國務院批覆了《武漢長江大橋安全管理辦法》。……大橋每隔10年進行1次檢定實驗,實驗由鐵道部、鄭州鐵路局組織,並邀請有關設計、科研到單位和一些鐵路局橋梁檢定隊參加,河床測量工作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河道規測隊進行,每年至少2次。1981年,在武漢測繪學院的協助下,大橋測量系統成立。……至1984年10月15日,大橋共遭受船隻碰撞51次,59、60、62年發生了嚴重撞墩事故,但是橋墩斷面應力未超出允許範圍,結構完好。82年11月7日,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局(今中交二航局)丹打樁船撞上鋼梁,第8至第10節點間16米的鐵路人行道梁被毀,第8至第9節點鋼梁主桁被撞傷,後於1年後的8月20日修復,耗費34.4萬元。另外至1984年10月15日,機動車撞擊公路正橋欄杆8次,引橋欄杆1次,車輛墜江3起,死亡3人。至83年,大橋維修、改造費用共409.5萬元,平均59萬元/年。通車頭5年,鐵路通過貨運量達8000+萬噸;到85年,大橋貨運量為6405.8萬噸/年。[2]:332-

武漢紀念橋[編輯]

北京大學工科土木門有一位德籍教授、橋梁專家,名叫喬治·米勒。他建議修建武漢過江大橋,作為辛亥革命成功紀念,得到鄂督黎元洪、川粵漢鐵路督辦詹天佑的支持,北京大學提供活動經費。喬治·米勒教授率領李文驥等13名畢業生前往漢口,進行橋址的勘定、測量和設計。這是有關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最早一次實地勘定、測量和設計,是武漢修建現代化橋梁的第一次實踐。[3]

參考[編輯]

  1. ^ 武汉跨江铁桥计划. 武汉解放战争史料. 武漢出版社. 2009-04. ISBN 978-7-5430-4159-2. 
  2. ^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北省志·交通邮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03 [2020-12-20]. ISBN 7-216-01650-5. 
  3. ^ 中国桥梁界的先驱李文骥. 武漢地方志辦公室.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