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inwiki201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年旅居日本的台灣人,專業領域是媒體文化、色彩學(Zur Farbenlehre),各種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近年對於錯誤的中文翻譯(日翻中)抱持著很大的危機感。怎能讓台灣的小朋友在翻譯式的中文環境裡長大?

大家耳熟能詳的「竹林公主」,2013年由吉卜力工作室拍成卡通電影,台灣還沒正式上映,就在維基百科裡被網民搶先翻譯成「輝夜姬」,媒體記者也直接拿現成的來報導,那麼如果有一天吉卜力工作室改編「白雪公主」或「三隻小豬」的故事,是否也要被直譯成「白雪姬」「七個小人」「三匹的子豚」呢?

日本朋友看到「輝夜姬」三個字,只會想起清水玲子的科幻少女漫畫,並不會想起吉卜力的電影,他十分納悶為什麼要使用這三個字?

(補充:雖然覺得「姬」這個詞不適合現代中文,但仍感謝台灣代理商後來改翻成「輝耀姬」。)


還有,「銀の匙-Silver Spoon」也被直譯成「銀之匙」,不知是否為了忠於原著,但翻譯者您有沒有想過,現代中文的「匙」可以是「湯匙」,也可以是「鑰匙」?請別跟我說「銀之匙」用來比喻未來的鑰匙。

早在漫畫家荒川弘的漫畫「銀の匙-Silver Spoon」之前,作家中勘助(1885-1965)曾寫了一本自傳小說「銀の匙」,這本小說的翻譯者按照中文習慣把它翻譯成「銀湯匙」,個人覺得很好。反過來看看動畫卡通,為什麼同樣的日文標題,偏偏要把它翻得不像中文才高興?

有「的」跟沒「的」,有時候語感不太一樣,如:「1リットルの涙」;「一公升眼淚」VS「一公升的眼淚」、「一粒の涙」:「◯一滴眼淚」VS「×一滴的眼淚」。 有「之」跟沒「之」,有時候意思完全不同,如:「蘋果光」VS「蘋果之光」。

其他有關誤譯的問題: 哆啦A夢常常被笑長得很像「青いタヌキ」,「タヌキ」是「狸貓」,可是華視很長一段時間都把「タヌキ」翻譯成「狐狸」,這狸貓(Raccoon dog)跟狐狸(Fox),一個圓滾滾的,一個嘴尖尖的,也差太多了吧!

其他有關直譯的問題: 相聚一刻的女主角響子說自己是「未亡人」(寡婦)也被直譯,「家政婦」(女傭、管家)三田也被直譯,以後乾脆「名偵探柯南」也改得更有原汁原味一點,直接叫做「名探偵柯南」好了你覺得如何。

2016/01/01補充: 台灣俗稱的「猩猩」,實際上有很多種,有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等,雖然中文都有猩猩兩字,但在日文跟英文裡名稱都大不相同,大猩猩是「ゴリラ」、黑猩猩是「チンパンジー」、紅毛猩猩是「オランウータン」。所以不要以為猩猩就是猩猩,實際上都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