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Lovewhatyoudo/a7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钰, 生於天津, [1] 天津历史学学会理事,南开大学高端继续教育(EDP)中心特约讲师,

collections[编辑]

  • Read every existing wayback url of the following. 有一半已被摘錄了, 可以排除.:

如果existing waybacl 沒有load comments, then archive.is

  • 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全球化--《北京晚报》刊发[2]
  • “团长”带领电视走进“母语剧”时代——羊城晚报刊发[3]
  • need to archive p.2-6: 裴钰: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 ——裴钰北京涵芬楼演讲文字实录时间:2009年2月28日[4]
  • 语文教学片面注重工具语言的教授,只加强了“文化共性”,而大大忽视了“文化特性”,教导孩子们说普通话,这是正确的,但没有教导孩子们要热爱家乡话,要尊重家乡话,明确引导孩子们既使用普通话,又可以使用方言。///本来,国家和政府只是把普通话当做一门交际性的语言来做推广,而少数教育工作者却把普通话歪曲地理解为“生活语言”,引导孩子们超越了交流的范畴,在日常生活里不说方言,而说普通话。这种把方言扼杀,把普通话变为“生活语言”的教育。[6]
  • 设立“方言母语保护日”[7]


  • 国际母语日:方言是我们的母语,需要伟大复兴 need to archive p.2-6

[8]

  • 从明代开始的“国语”(官话)到民国,始终是交际语言,并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语言,人们只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才使用国语。母语是文化语言,她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的传承
  • 导演们喜欢让刘老根、许三多、杨光、条子等人物使用方言,目的是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从本质上讲,是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亲切”,而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民间底层身份,是文化归属感,并不是阶级归属感。[9]
  •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我想方言剧用自身的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美誉度,已经有力地证明

了这一点。[10]

  • 方言会有观众听不懂.......周星驰的电影,在港澳市场,他本人使用的是粤语,结果票房很好;而在内地,他用了国语配音,使得内地票房也不错。[11]
  • 方言具有幽默感也是一个误解,没有哪种语言是喜剧属性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也是方言,并不幽默。方言其实也可以表现悲剧,比如越剧里的《红楼梦》和《梁祝》。二人转里也有很多悲剧题材。方言剧的喜剧题材已经成了一个羁绊,也形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好像一个人说方言就逗乐,就不严肃,这是文化的偏见。[12]
  •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戏,有三大标志性的突破,第一,方言创作已经突破了“喜剧”这个羁绊,走向了人文大戏;第二,方言从影视配角用语,变为主角用语,从艺术的佐料变为艺术正餐;第三,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过去,《刘老根》下不了江南、《外地媳妇本地郎》进不了三北,我们错误地认为是方言剧局限于方言区。可现在各地卫视的轮番热播方言剧,说明方言剧已经突破了方言区的局限。方言剧的勃兴是对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一种回归,它的艺术成就和收视走红,将鼓励更多的影视剧创作更加回归汉语言的母语传统,鼓励中文“母语文学”的发展。过去只有“国语剧”,没有“母语剧”,那是不正常的,如今,两者形成了艺术的竞争状态[13]
  • 地域性的艺术,能够做到其地域内部的有效传承就足够了。我们要尊重和接受这个事实。越剧不被北京人所能完全欣赏也没有关系,她能被当地人欣赏和传承就很好了。北京人听不懂越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不懂京韵大鼓。我们讲传承民族文化,绝不是要求广东人传承二人转,陕西人传承滑稽戏,北京人传承粤剧,上海人传承秦腔,而是鼓励各地域人们传承本地的民族艺术,只有这样,汉文化才会血脉传承下去。[14]
  • 连秦始皇都不敢搞的“普通话歧视”[15]

其他人和議[编辑]

一些老人现在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条件学习普通话....有人或许会说,那么我们允许这部分人继续使用方言作为交流工具,但是也没有必要在学校推广方言、提倡方言教学啊?这就触及到了方言除了作为沟通、交流工具之外的其他的功能,那就是作为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的一种载体的功能。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价值和功能,往往和一个地方的方言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方言没落了,乃至再也没有人会说了,那么蕴藏其中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也就随之湮灭了。这无疑是一种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十分巨大的损失。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把全国地方方言中蕴藏的这些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翻译”成普通话,然后保存、流传下去,然而这种想法不错,但是却很难付诸实施,因为方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被“翻译”。[16]

簡歷[编辑]

南京中山陵、北京八达岭等多家5A景区顾问,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文化观察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文化观察员。目前致力于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代表作品《区域发展视野下,主要长城景区的创新保护和开发》、《名人故里经济的微观研究》、《中国帝王陵商业地图》《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学逻辑,塑造天津“中国海洋第一城”》《国内孙中山纪念馆的“双赢”之道》《2010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调查研究》等。在《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主持“文化旅游系列谈”;在 《中国经济周刊》主持“名人故里争夺战”和“文化遗产开发难题”专栏,在《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亦有文化产业和旅游类专栏。裴钰对中国帝王陵开发研究、名人故里经济研究、海洋历史研究、旅游上市公司研究等方向,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7]

interview[编辑]

  • 记者:你曾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个方言大戏,预示着“母语剧”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你拔高了方言在该部电视剧中的地位。裴钰:我觉得我们还是来看事实。第一,它是一部人文大戏。已经超越了军事戏和战争戏的题材,上升到对人性和命运的反思,战争成了艺术创作的背景;第二,它是一部方言剧。看一部电视剧是不是方言剧,最重要的是看方言是不是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团长》主要人物都是在说方言,方言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它肯定是一部方言大戏。//这部电视剧作为一部方言大戏,我觉得有三方面的突破。第一,突破了方言剧的喜剧体裁。过去的方言喜剧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方言是“可乐”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也是方言,但并不可笑。方言其实也可以表现悲剧,比如越剧里的《红楼梦》和《梁祝》;第二,受众的突破。《团长》受到全国各地不同方言区的观众的热捧,突破了受众的限制。第三,突破了方言剧的地域限制,过去,《刘老根》下不了江南,《外地媳妇本地郎》进不了三北,我们错误地认为是方言剧局限于方言区。可现在,各地卫视的轮番热播,说明方言剧已经突破了方言区的局限。普通话的历史比较短暂,而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是数千年的语言传统,所以,《团长》是对汉语言文化传统的一种回归,它的艺术成就和收视走红,将鼓励影视剧创作更加回归汉语言的母语传统,鼓励中文“母语文学”的发展。从这一点讲,我在不久前接受网易娱乐的专访中,就明确地提出《团长》预示着“母语剧”时代的到来。[18]

[19]

  • 《团长》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20]




  • 这部剧是战争类大剧,是正剧,制作比较精良,比康红雷之前的作品,都做得用心,比《亮剑》要制作得精良,这在国内主流正剧领域,应该说是少有的大制作。而且,这部正剧出现了艺术的巨大创新,就是基本用方言当作对白,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这在喜剧方面很平常,但在主流正剧,提高到战争和人性思考的层面上,则是第一部,所以,“团长”非常独特,让我不由自主地去观察她,思考她。[22]
  • 我一直都在关注方言问题,我是从现代人文的视野反思中国方言问题,我也提出了“方言是母语,需要全面复兴”观点,我在2月28日,北京商务图书馆涵芬楼,发表了主题演讲——“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如今,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大片,用方言当作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自然就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23]
  • 《我的团长我的团》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 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该剧被称为一部方言大杂烩的电视剧。裴钰在接受网易独家专访时称:“该剧比《亮剑》要制作得精良,部正剧出现了艺术的巨大创新,就是基本用方言当作对白,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这在喜剧方面很平常,但在主流正剧,提高到战争和人性思考的层面上,则是第一部,预示‘母语剧’时代来临。[24]
  • 《团长》很受欢迎,有几个让人费解的地方,第一,她是一部方言大戏,能在全国范围内如此火暴,这就颠覆了我们一个既有的观念——方言的短板是地域限制,你看先前的方言戏,《刘老根》下不了江南,《杨光的快乐生活》出不了天津,象《亮剑》、《集结号》这些战争大戏,都没有把方言当作基本对白,所以,《团长》的艺术魅力颠覆了既有的文艺评论概念。第二,很多影视导演都会用方言来塑造人物,一部以方言为基本对白的大剧,显然,康红雷有着不一般的文艺诉求,他的诉求如今成功了,所以,我们要分析他艺术实践的原因是什么。//对白对一个电视剧作用是什么,就是方言对“团长”的作用。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汉语最真实、最原生态的语言传承,她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主题思想的提升,特别是,对电视剧这样一个通俗快餐文化,对其内在的思想挖掘和人文关怀,都有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团长”出来,又比《士兵突击》提升了一个档次,她更象电影的层次,为什么?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方言的使用,或者说,是母语的使用。[25]
  • 我出生在天津,所以,对津剧非常熟悉。《马大帅》、《关东大先生》,包括《武林外传》,都非常精彩,但是,最和我内心贴近的还是《杨光的快乐生活》,我想这就是母语文化的魅力吧。[26]
  • 《团长》中不辣的湖南话被网友指出相当的不标准,剧组方面也承认演员在方言方面有问题,很多演员本身都不是说剧中那种方言的,是为了演这部剧特意去学的。对于这种“为方言而方言”的做法,你怎么看呢?//A: 我们对方言教育长期很忽视,对方言的地位长期忽视,演员说不好方言,说不准方言,这不是演员和导演的错,而是我们的语言教育存在着问题,普通话推广做得很好,同时,对方言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想,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给“团长”的方言挑错,因为,挑错本身就是一个方言文化普及的过程,方言使用提高的过程。如果通过《团长》,大家关注方言文化的问题,并在挑错中,提高对方言文化的认识,我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建设”。《团长》在方言方面出现了瑕疵,我想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语言教育[27]
  • 为什么说““团长”火爆标志“母语剧”时代来临?能否简要地解释一下么?裴钰:“方言剧”这个名称,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今天,从现代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方言是我们的母语,那么,就应该用一个国际文化的标准概念来称呼它,所以,我说是“母语剧”。以前是,方言剧只是喜剧,或者社会生活剧,视野关注民生,主题比较微观。方言多被导演和编剧当作“佐料”来使用,往往是个别人物使用,当作一个艺术表现的补充之用。我说了,《团长》是主题宏大、制作宏大的历史正剧,它使用方言,是全面的,是纵深的,是题材的突破,创作的突破,思想的突破。如果方言可以用来表现这么宏大的作品,可以用来表现这么深刻的主题,又有这么好的市场收益,那么,方言作为电视艺术的方式,应该在今后大大复兴。[28]
  • 2009年10月29日,我到商务印书馆参加了一个有关语言文字的出版座谈会,即“《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出版座谈会”。商务印书馆在汉语言文字领域始终保持着最前沿的思考视角,2009年上半年,我受邀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走进涵芬楼”主讲了一次讲座《从现代人文视野看方言(母语)复兴》,在内地率先提出了“方言是母语,需要伟大复兴”的观点。...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也出席了座谈会,我也借此机会,当面建议国家设立“方言母语保护日”。....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模糊的地带,那就是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认为,我们可以说透了这一点,即方言是我们的母语. [29]

文化学者,作家,资深传媒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致力于现代西方思想史和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研究。专著有《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等。在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所著文章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30]

  • 专著有《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明朝那些曲》《16型人格》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评论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新闻评论员,湖南卫视北京节目中心策划顾问,在《北京晚报》《竞报》《华夏时报》新浪网、网易等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所著文章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31]
  • 主張明曲申遺[32][33][34]
  • 方言的传承,不是靠保护,方言不是大熊猫,她需要热爱,在民族情感中实现复兴。..............语言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流,而是文化传承.....交际功能不是核心的语言功能,一门语言最核心的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人们使用汉语,第一位的是传承文化,汉语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语言,而不是交际语言。....她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今天的汉语教育,核心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
  • 不要过分夸大“人际交流”....有的朋友,混淆了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其实,这是两码事。世界语方便人际交流,普通话方便人际交流,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交流还有一个更高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归根到底是要保留多样性的,一个人进入新的地区,语音陌生好克服,文化陌生才是难克服的。文化陌生出现了怎么办,你如果在这个地方生存,那就只有融入当地文化,而不是消灭当地文化。语音陌生,我们可以用普通话来解决,但是,文化陌生,你必须遵从文化的土壤。西安、洛阳、郑州、济南、广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城市发展可以趋同,经济发达程度可以趋同,但是,她们的文化属性永远不会改变,西安就是西安,广州就是广州,北京就是北京.[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1.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 ^ 没有多样化,就没有全球化--《北京晚报》刊发.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4-24.  轉至: 裴钰:没有多样就没有全球化 2009年04月24日 18:40 来源:北京晚报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4-24/1663234.shtml
  3. ^ 裴钰. “团长”带领电视走进“母语剧”时代——羊城晚报刊发.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3-28. 
  4. ^ 裴钰. 凤凰网读书 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09_03/12/300697_0.shtml.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5. ^ 裴钰. 裴钰: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可以和谐并存. 中国广播网.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6. ^ 张演钦. 广州小孩不会说粤语是因为基础教育只用普通话. 羊城晚报. 2010年06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7. ^ 裴钰. 设立“方言母语保护日”.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11-20. 
  8. ^ 裴钰. 国际母语日:方言是我们的母语,需要伟大复兴. 2009年02月16日.  also archived as http://web.archive.org/web/201506021534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cbev.html
  9.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0.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1.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2.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3.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4. ^ 裴钰. 方言是一种生产力.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5-22. 
  15. ^ 裴钰. 连秦始皇都不敢搞的“普通话歧视”. 新浪博客-裴钰的博客. 200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16. ^ 苑广阔(广西桂林市). 提倡方言教学利于传承乡土文化.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9月25日: 第19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17. ^ 裴钰. 人民网:文化遗产开发难题 扶不起的天津小洋楼. 南开大学新闻网(轉自人民网).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18. ^ 陈祥蕉,吴敏平,史凤玲. 文化学者裴钰:换个角度看《我的团长》. 中国网(轉自南方日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又轉載於:换个角度看"方言剧"——《南方日报》专访. 价值中国网(轉自南方日報). 200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19. ^ 空引用 (帮助) 
  20. ^ 黄杰. 广电总局“刹车”方言 献礼剧“领袖”说普通话. 搜狐娱乐. 2009-07-17. 
  21.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2.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3.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4.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5.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6.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7.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8. ^ 花卷SUSU. 专家力挺《团长》说方言 建议改称"母语剧"(全文).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29. ^ 对教育部语言司官员,面陈“方言母语保护日”. 2009-11-02. 
  30. ^ 每日新报2008年12月15日,轉至: 【南开校友】裴钰:“山寨文化”是“座山雕文化”. 2008-12-16. 
  31. ^ 名博沙龙•裴钰. 中国文明网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 201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8). 
  32. ^ 郑立华. 明曲申遗可否?. 中国商报. 2009-08-28.  轉載至: 中国新的世界遗产快要诞生了?——北京纸媒报道. 
  33. ^ 遗产日前夕,九答新浪网友的申遗提问. 2009-06-03. 
  34. ^ 明曲:被遗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教育报. 2009-09-13.  全文轉載至: 4000字长文《被遗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09-21. 
  35. ^ 方言为什么比国语更可爱. 裴钰_新浪博客. 
  36. ^ 空引用 (帮助) 
  37. ^ 空引用 (帮助) 
  38. ^ 空引用 (帮助) 
  39. ^ 空引用 (帮助) 
  40. ^ 空引用 (帮助) 
  41. ^ 空引用 (帮助) 
  42. ^ 空引用 (帮助) 
  43. ^ 空引用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