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小熊虾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棘小熊虾
化石时期:509–504.5 Ma
寒武紀中期苗嶺世(寒武紀第三世)的烏溜期[1]
此為高棘小熊虾於2022新的復原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恐蝦綱 Dinocaridida
目: 放射齒目 Radiodonta
科: 赫德虾科 Hurdiidae
属: 小熊虾属 Ursulinacaris
Pates et al.,2019
种:
高棘小熊虾 U. grallae
二名法
Ursulinacaris grallae
Pates et al.,2019[2]

高棘小熊蝦學名Ursulinacaris grallae)又稱雙棘蝦,是小熊虾屬學名Ursulinacaris)的唯一個物种。此動物的前附肢化石雖然在1996年被發現,但在2019年才正式發表。[1]其生活在寒武紀第三期加拿大美國裡。[1]高棘小熊虾的前附肢與其他赫德蝦的前附肢類似,特別是史丹利蝦屬Stanleycaris[3][4],與所有其他赫德蝦不同,此種腹側內側擁有成對細長且刀片狀的刺。[1][5]馬朱母地層英语Marjum Formation(Marjum Formation)和山督地層(Sandu Formation)也有發現相似的前附肢化石。[3][4]假如雙棘蝦不是皮托蝦屬相似種,那需要其他化石證明系統發生學的意義。[5]

命名與發現

[编辑]
小熊虾屬的化石照片和化石的復原圖。圖中的pd是代表節,en是指前附肢的刺,ds是指背刺。

小熊虾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西北領地帽山地層英语Mount Cap formation(Mount Cap Formation)裡的小熊生物群(Little Bear biota)和美國內華達州奈縣拉斯槍斯山脈英语Last Chance Range (Nevada)(Last Chance Range)卡拉拉地層英语Carrara Formation(Carrara Formation)裡的詹樂石灰岩段(Jangle Limestone Member)。[1]

Ursulinacaris源自拉丁語:“ursulina”,“ursa”的指小詞形容詞,意思是“來自小熊”,指的是發現化石的地點;“caris”的意思是“虾”,是恐蝦綱的常用作學名的字尾。种加词來自拉丁語:“grallae”的意思是“高蹺”,对应其細長的附肢内叶形態。

目前小熊虾的标本共有:GSC 140185、GSC 135494、GSC 140184、GSC 140186、KUMIP 492945。[1]

特徵

[编辑]

由於目前只發現小熊虾的前附肢化石,所以目前無法確認其他部分的外觀是否正確。[1]

前附肢

[编辑]
是附肢復原圖,深灰色是確定的部分,淺灰色是不確定的部分。
附肢的復原圖和附肢的術語。a是附肢的側面圖,b是附肢的剖面圖。

前附肢的全長約13毫米至24毫米,且總共12個節。在前附肢的其中兩節為連接頭部以及前附肢的部分(稱作柄节,shaft),兩個都差不多高,且在第二個只有一根稍微彎曲的刺。往後的五節它們的高度都是寬度至少兩倍長。而且它們的腹側都有一對的又細又直的刺,外側邊緣有四個小刺。而第8節(包含前面的端節)和更後面的節變得更寬、更短。而且刺的長度為節的高度還有長兩倍。第八節和第九節(不確定)都有一對更短的刺,其中第八節的比第九節的還要長。在前附肢背緣有細小的刺,末端還有一個不確定是否存在的刺。[1]

在許多赫德蝦科里的赫德蝦屬Hurdia)、斯坦利蝦屬Stanleycaris)和2010年在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發現可能為皮托蝦屬英语PeytoiaPeytoia)的前附肢化石,都有在前附肢末端發現短的刺,特別是。端節的判斷是這個節的刺是否與後面的刺形態不相同,而且端節的刺也不是成對或有小刺在上,但是這些特徵從未發現過其他放射齒目的物種。同樣在端節都有一根彎曲的刺。[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ates, Stephen; Daley, Allison C.; Butterfield, Nicholas J. First report of paired ventral endites in a hurdiid radiodont. Zoological Letters. 2019-06-11, 5 (1): 18. ISSN 2056-306X. PMC 6560863可免费查阅. PMID 31210962. doi:10.1186/s40851-019-0132-4 (英语). 
  2. ^ About: Ursulinacaris. dbpedia.org.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3. ^ 3.0 3.1 Pates, Stephen; Botting, Joseph P.; McCobb, Lucy M. E.; Muir, Lucy A. A miniature Ordovician hurdiid from Wales demonstrates the adaptability of Radiodonta.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20-06, 7 (6). ISSN 2054-5703. doi:10.1098/rsos.200459. 
  4. ^ 4.0 4.1 Zhu, Xuejian; Lerosey-Aubril, Rudy; Ortega-Hernández, Javier. Furongian (Jiangshanian) occurrences of radiodonts in Poland and South China and the fossil record of the Hurdiidae. PeerJ. 2021-07-23, 9. ISSN 2167-8359. doi:10.7717/peerj.11800. 
  5. ^ 5.0 5.1 Moysiuk, Joseph; Caron, Jean-Bernard. Exceptional multifunctionality in the feeding apparatus of a mid-Cambrian radiodont. Paleobiology. 2021-05-17, 47 (4). ISSN 0094-8373. doi:10.1017/pab.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