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味
外观
廿四味(粤拼:jaa6 sei3 mei2,耶魯粵語拼音:ya6 sei3 mei2)是廣東人常飲的涼茶之一,味苦性寒涼,以清熱毒為主要功效,被喻為最有代表性的廣東涼茶之一。
成份
[编辑]廿四味來自民間,不像其他來自古籍的方劑,並沒有固定的藥方。雖然名為廿四味,然而不是每家店所售的廿四味都用廿四種藥材煎煮而成。不同的店舖熬製廿四味時可能會視乎不同情況(如體質、天氣、病情、地域)而加減,各有秘方,有些店會多加一些至「廿八味」,有些大概只有十多味沒有劃一標準。由於店方不會在店面張貼成分,消費者無從得知詳情,但大致得出以下藥材:
- 水翁花
- 鴨腳皮
- 苦瓜乾
- 苦梅根(崗梅根)
- 木患根(木槵根)
- 山芝麻
- 三椏苦(三丫苦)
- 五指柑(五指茶?)
- 毛射香
- 連翹
- 蘆根(露兜根?)
- 地膽頭
- 榕樹鬚
- 黃牛茶(黃牛木)
- 救必應
- 鬼羽箭
- 布楂葉(布渣葉)
- 九節茶
- 蔓荊子
- 金櫻根(金櫻銀)
- 金沙籐(海金砂?)
- 金錢草
- 蒲公英
- 相思籐(相思藤)
- 火炭母
- 冬桑葉
- 千層紙
- 白茅根
- 淡竹葉
這些藥材都是以清熱利尿為主,藥性比較偏向大苦大寒。
宜忌
[编辑]由於廿四味之主要藥材都偏寒涼,所以體質虛寒者、孕婦不宜飲用。廿四味所用藥材較多,飲用者又不清楚廿四味內的藥材,所以服用西藥期間或容易藥物敏感的人士,也不宜飲用,避免引起不必要之副作用。
事實上,現時大部分中醫都不主張病人未经诊断随意服用廿四味。過去廿四味得以普及,因為當時社會上大部分人士都是貧苦大眾、勞動階層,大多從事又扛又抬的體力勞動工作。由於當時的人體質比較壯實,就算生病也是以實症為主,與現今社會的人士較少勞動和體質柔弱不同。當時的人遇上身體上出現毛病,看醫生一般屬於非常奢侈的行為,唯有以服用廿四味來治病。現今中醫主張以滋陰降火的方法來對付身體出現的熱象,讓身體平衡得以回復。[1]
参考
[编辑]- ^ 香港註冊中醫師黃德如,《最緊要健康【中醫篇】》- 第四集,200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