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砂
外观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
|
星砂 | |
---|---|
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大45倍的星砂 | |
科学分类 | |
演化支: | SAR 超类群 SAR |
门: | 有孔虫门 Foraminifera |
纲: | 球室虫纲 Globothalamea |
目: | 輪蟲目 Rotaliida |
科: | 星砂科 Calcarinidae |
属: | Baculogypsina Baculogypsina |
种: | 星砂 B. sphaerulata
|
二名法 | |
Baculogypsina sphaerulata Parker et Jones
|
星砂(star sand)指一種像星形顆粒的砂状海洋堆積物,是一種由生物形成的物質。這些星砂一般都是由多種有孔蟲的外殼堆積而形成,與一般從岩石風化而形成的砂粒不相同。
概要
[编辑]星砂是一種輪蟲目(Rotaliida)星砂科的多種有孔蟲原生生物的外殼。活體有孔蟲的殼裡充滿着原生质。當有孔蟲死後,這些由有機質組成的原生質會慢慢分解,殘留下較為堅固強壯的殻會堆積起來。殻的幾何形態令人聯想起星星或太陽散發着光芒的形像,除了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也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令一般民眾欣賞喜愛。
有孔虫屬於一種单细胞生物,是一個大型的分類:除卻星砂科物種以外,已滅絕的䗴及貨幣蟲均為有孔蟲的代表物種。有孔蟲於上新世(500〜160万年前)開始出現[1],而現時的星砂除了有現生有孔虫的殻,亦有可能掍入了数万年前的有孔蟲化石。
有孔虫本身是海洋生物,但作為一種廣泛分佈的生物群,也有可能會在淡水或土壤中發現。這些星砂分佈於溫暖海洋,其外殼由碳酸鈣構成,與由珊瑚的珊瑚礁一樣,都是海洋中炭素循環的重要一員,其碳固定量可高達700g(800,000個体相当)/m2/年[2],僅次於造礁珊瑚上的石灰藻(紅藻門的一種)[3]。此外,作為一種大型有孔蟲的星砂,會與矽藻或定鞭藻門等藻類共生,並透過這些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這在生态系统中為一次生產者提供住處,其生物殘渣在生態有其重要價值。
分佈
[编辑]在西太平洋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珊瑚礁附近有廣泛分布。當中較為知名的有在日本南部及琉球的沙灘,最著名的有西表島及竹富島。由于被游客濫採,星砂的數量已經大幅減少,一些地方抬出保護措施,禁止擅自收集。但實際上還是常能在水族館以廉價買到。
參考文獻
[编辑]- ^ Todd R.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lcarina and Baculogypsina in the Pacific. Sci. Rep. Tohoku Univ., 2nd Ser. (Geol.), Spec. 1960, 4: 100–7.
- ^ Sakai K, Nishihira M. Population study of the benthic foramiifer Baculogypsina sphaerulata on the Okinawan reef flat and preliminary estimation of its annual production.. Proc. 4th Int. Coral Reef Symp. 1981, 2: 763–6.
- ^ Hallok, Pamela. Production of carbonate sediments by selected large benthic foraminifera on two Pacific coral reefs.. J. Sedi. Petrol.. 1981, 51 (2): 467–7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