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心屿东、西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心屿东、西塔


东塔(上)和西塔(下),2018年10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温州市鹿城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清
编号6-84
认定时间2011年1月

江心屿东、西塔一名江心屿双塔,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原莲池街道)市区北部瓯江小岛江心屿上的两座佛塔,也是古代进出温州港航道上的重要灯塔,均为七层六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

历史

[编辑]
江心嶼西塔,十九世紀晚期

江心屿位于原温州府城北门永清门外江中,原有东西两峰并峙,东峰名象岩,西峰名狮岩,两峰之间原为川流,名为中川,南宋时中川被填平,两山始连为一体[1]。双塔即位于东西两峰之上,其始建年代说法不一,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刘愈《东西塔记》认为西塔始建于五代后唐末年,东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2],清初及以前的地方文献多认为西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东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3],但此后的一些文献将其年代互换,认为东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4]

据刘愈《东西塔记》,东塔建成后不久即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八年至十一年(1138年-1141年)仿照西塔重建,故两塔的形式、结构极为相似。此后东塔在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年(1591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西塔在明洪武十年至十一年(1377年-1378年)、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93年-1594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次重修[5]。由於塔頂聚集了大量鳥雀,建于东塔下的英国驻温州领事馆難以忍受鳥糞,經過交涉清政府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拆除了东塔塔顶、腰檐和回廊等[6][7],后塔顶生出榕树,形成了今日双塔不同的外观形象。

江心屿双塔虽为佛塔,但因其位于瓯江入海口、古代船舶进出温州港的主航道上,且体量高大、远远可望,当两塔水平重叠成一线时可指向瓯江上的安全航道(北航道),与现代直线导标原理相吻合,且文献记载夜间塔上点灯[8],可为夜航船舶指引方向,故成为古代温州港的重要灯塔。1997年10月,双塔被国际航标协会(IALA)列为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9]

建筑

[编辑]

双塔

[编辑]

江心屿东、西塔均为七层六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两塔相距340米,东塔高程为48米,塔残高26米,底层每边长约4米,对径约8.4米,底层砖壁厚度约1.6米,西塔高程为57米,塔高32米,底层每边长约3.5米,对径约7米,底层砖壁厚度约2米。两座塔的塔基均以素平砖石砌成,高不足0.2米,塔身采用单层空筒式结构,原塔内楼梯均已毁。除底层辟一主门外,其余各层各面均辟壸门(佛龛),内置佛像,西塔壸门内尚存石雕佛像16尊。腰檐较薄,出檐平缓,不设平座和栏杆,转角处设倚柱,东塔为方形,西塔为八角形,西塔尚存的塔刹为宝珠形[6][10]

清光绪八年(1882)《永嘉县志》孤屿图中的东、西塔
东塔仰视
西塔仰视
东塔内景
西塔内景
拆毁后的东塔塔顶与榕树局部

塔院

[编辑]

双塔原各有塔院,东塔院初名普寂禅院,西塔院初名净信教院,始建年代同样说法不一,南宋佚名《高宗道场记》认为西塔院建于唐咸通七年(866年),东塔院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11],清代康熙《江心志》、嘉庆《孤屿志》则认为东塔院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12]。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为避乱驻跸于此,后赐净信院为兴庆寺、普寂院为龙翔寺。绍兴七年(1137年)诏将两寺合为一寺,由寺僧清了主持填平二寺之间的中川兴建殿宇,后演变为今日的江心寺。

江心屿东、西塔与江心寺全景

参见

[编辑]
  • 罗浮双塔(蛇山塔、龟山塔)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清·陈舜咨撰,嘉庆《孤屿志·卷首·胜迹》:“孤屿在郡城北瓯江中,广东西三百余丈,南北半之,两峰对峙,中冠川流,故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也。宋时释青了以土窒中川,联两山为一,移创寺宇于其上,孤屿之椒今露于佛殿后。象岩在孤屿东,石色皎洁,屼立江中,形似象。狮岩在孤屿西,石色青翠,蟠居江中,形似狮。”
  2. ^ 刘愈《东西塔记》(载于《孤屿志·卷五·记》):“龙翔、兴庆二峰之颠,旧有宝塔,其西建于后唐之末,其东建于我宋天圣间,顷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绍兴戊午,有比丘净宣同愈瞻仰,悯其颓废,因率同志各捐已材而为之,倡鸩工修建,其西则加㭿栱楹槛,盖砌而丹艧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其东则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忠于西塔等。资用之丰,无虑二万缗,自废迄兴,阅年十八既圆成,合城内外作大佛事而发扬之,实绍兴十一年辛酉仲春也。”
  3. ^ 如明·张璁撰,《嘉靖温州府志·卷五·寺观》:“江心(寺)在永清门外,二峰对峙,唐咸通建西塔,宋开宝建东塔。”明万历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西塔创自唐咸通,而东塔则自宋开宝。”万历卢逵《重修江心孤屿西塔记》:“瓯江心故有东西二塔,东塔创始宋开宝,西塔创始唐咸通。”清·张宝琳修,王棻、孙诒让纂,《光绪永嘉县志·卷三十六·杂志·寺观》:“案康熙乾隆府志东西二字互易”,即清康熙《温州府志》的记载与前述相同。
  4. ^ 如清·释元奇编撰,康熙《江心志·卷首·纪迹》:“东塔在普寂禅院之东,建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西塔在净信禅院之西,建于宋太祖开宝二年乙巳”,清·李琬修,齐召南、汪沆纂,《乾隆温州府志·卷二十五·寺观》:“江心塔(旧志)东塔唐咸通十年建,明万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开宝三年建,万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又如《孤屿志·卷首·胜迹》:“东塔在东峰顶,建于唐懿宗咸通十年,明万历辛卯邑人参政王公叔杲重修,国朝乾隆庚辰郡守李公琬捐俸重修。按刘愈记,东塔建于宋天圣间,后遭兵火,绍兴戊午重筑,似为可据,此仍旧志。又按刘记,则旧时东塔已圮,今所存者乃绍兴十年改撤而重筑者也。西塔在西峰顶,建于宋开宝二年,明万历辛卯王公叔杲重修。国朝乾隆戊戌邑令傅公永綍倡率邑绅郑君兆麟,绍兴木商郑威远、傅御章等重修。按刘愈记,西塔建于后唐之末,后遭兵火,绍兴戊午重修,此仍旧志。又按王典重修东塔记亦谓西塔创自唐咸通,东塔创自宋开宝,与刘记合,卢逵重修西塔记亦同。”
  5. ^ 详见《孤屿志·卷五·记》所载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王渊《重修西塔记》、万历二十年(1592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卢逵《重修江心孤屿西塔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傅永綍《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及《乾隆温州府志》、《嘉庆孤屿志》等。
  6. ^ 6.0 6.1 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193. ISBN 978-7-5010-2395-0. 
  7. ^ 中国近代建筑硏究与保护: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囯际研讨会论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14 [2019-01-04]. ISBN 978-7-302-045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8. ^ 相关记载如北宋杨蟠《孤屿山》诗(载于《孤屿志·卷三·诗》):“孤屿今才见,原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又如明代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浮屠七级,卓立霄汉,夜则篝灯,骊珠层层,放大光明。”
  9. ^ 金伊、伏彧. 《百年历史灯塔之六:江心屿双塔》. 中国海事. 2012年10月: 70-72. 
  10. ^ 高永兴. 《江心孤屿双塔溯源》. 浙江建筑. 2004年2月: 4-5. 
  11. ^ 南宋佚名《高宗道场记》(载于《嘉庆孤屿志·卷五·记》):“龙翔兴庆禅院,我高宗皇帝宠锡之地,在郡北隅,俯瞰长江中流,双峰屹立,相距数百步。昔唐咸通七年建净信教院于其西,开宝二年建普寂禅院于其东,犹旧迹也。……建炎四年诏以净信为兴庆,普寂为龙翔,两涯断绝,蜚梁而过,绍兴七年诏以二寺为一,敕僧青了主其众,既而堧塗壅填。”
  12. ^ 《江心志·卷首·纪迹》:“普寂禅院在东塔下,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建,宋建炎四年,高宗皇帝南渡,驻跸寺中,改普寂为龙翔,今为东房。净信禅院在西塔下,宋太祖开宝二年乙巳建,高宗皇帝驻跸时改净信为兴庆,后以中流涨,合并为龙翔,今为西房。”《孤屿志·卷首·胜迹》:“龙翔禅院在东峰下,唐懿宗咸通十年建,名普寂院,宋建炎四年高宗南渡,驻跸寺中,改名龙翔。兴庆禅院在西峰下,宋太祖开宝二年建,名净信院,高宗驻跸时改名兴庆。按宋人高宗道场记,龙翔建于宋开宝二年,兴庆建于唐咸通七年,此仍旧志。”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