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彦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彥儔
出生生年不詳
晋国
逝世965年1月11日
後蜀夔州
职业後蜀军事人物

高彦俦(?—965年1月11日[1]),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军事人物,并州太原人。[2][3]五代通录》及《新五代史·王环传》误作高处俦

早期经历

[编辑]

高彦俦父高晖是晋国宣威军使。[2][3]高彦俦年轻时善骑射,慷慨有大节。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后,以姐夫孟知祥为北都太原留守,孟知祥召高彦俦为军校。[4]

效力后蜀高祖

[编辑]

后来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高彦俦随他入蜀,[2]被授亲卫指挥使。[4]孟知祥自立,高彦俦被任为昭武军监押。[3]长兴三年(932年)二月,西川节度副使赵季良与诸将议遣时任昭武都监高彦俦率兵攻取壁州,以绝转入秦岭后诸州的山南西道军队,但孟知祥与僚佐商议时,被掌书记李昊劝止。[5]

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即高祖皇帝。

效力后蜀后主

[编辑]

孟昶嗣蜀帝位后,高彦俦迁茂州邛州刺史广政十年(947年)正月,因契丹后晋,后晋雄武节度使何重建降蜀,孟昶署高彦俦领雄武节度使,[6][7]领众守雄武军军部秦州,不久召还领右卫圣马步军都指挥使。[4]十一年(948年)六月,后汉凤翔节度使王景崇降蜀,为后汉军所攻,十二月,告急于蜀,孟昶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相救。时汉军已入大散关,克安都砦。安思谦进屯散关,遣高彦俦、眉州刺史申贵攻箭筈安都寨,高彦俦率所部先进军,汉军烧砦毁阁遁去,高彦俦尽出精锐追击,复砦而还。[8]不久,领赵州刺史。不久为奉銮肃卫都指挥副使,改右骁锐马军都指挥使,加光圣马军都指挥使,真拜源州武定军节度使[2][3]

十八年(955年)五月,后周凤翔节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攻秦州、凤州,孟昶令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李廷珪为北路行营都统,时任左卫圣步军都指挥使高彦俦为招讨使,[9]武宁节度使吕彦珂(或作吕彦琦)副之,客省使赵崇韬为都监。八月,高彦俦还没到,已传来蜀军接连溃败于唐仓等地的消息,李廷珪、高彦俦等溃走,想退保青泥岭。雄武军节度判官赵玭闭关不纳蜀军,以秦州归周。[6][10][11][12]高彦俦逃回都城成都[13]孟昶不怪罪他,[4]以为右奉銮肃卫都指挥使,改功德使。[2][3]

二十年(957年)六月,孟昶母李太后对孟昶说“在我看来,只有高彦俦是你父亲在太原的故人,秉心忠实,多所经练,不会背叛你,可以委任”,[3]但孟昶不能用其言。[2][14]

二十一年(958年)十二月,高彦俦在峡路巡检制置使任上被任为招讨使。[15]二十二年(959年),出授夔州宁江军都巡检制置招讨使,[4]二十四年(961年)加宣徽北院事、利州昭武军节度使[2][3]但未赴任。[16]

以身殉国

[编辑]

二十七年(964年)十二月,北宋攻蜀,分兵由峡路攻夔州。蜀军已在夔州的长江上用船只等物封锁江面,并在其上放置了多重敌栅,并沿江放置数门火炮,但在宋太祖预先指点下,宋大将归州路副都部署刘光义顺流而上,距锁江处三十里舍船步行前进夺取浮桥,破除江面障碍,再乘战船兵临夔州城下。高彦俦对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说:“北军涉远而来,速战对他们有利,不如坚壁以待为上。”武守谦不从,独自领麾下千余人出战。时刘光义、都监枢密承旨曹彬屯兵白帝庙西,遣骑将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等引兵与武守谦战于猪头铺,武守谦败走,张廷翰等乘胜登城,刘光义率大军随后而至。高彦俦整肃众将正要出战拒敌,宋军已乘城而入。高彦俦惶骇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力战于城下,身受十余枪,左右都散去,奔回家中,闭牙城拒守。都巡检判官罗济劝他单骑归成都,高彦俦说:“我昔已失天水(即秦州),今又不能守夔州,纵皇帝不忍杀我,我又有何面目见蜀人!”罗济又劝其降宋,高彦俦说:“我老幼百口在成都,若我一身偷生,全族怎么办?我今日只有死!”于是解下符节印绶给罗济。宋军破牙城门而入,高彦俦挺剑拒敌,杀十余人,整衣冠望西北两次下拜,登楼纵火自焚。[1][12][17]刘光义怜其忠,数日后在灰烬中得其骨殖,以礼收葬。[2][3][4][18]

评价

[编辑]
  • 《十国春秋》:赵崇溥饿死,高彦俦自焚,孟氏传国当首推二人为忠烈焉!后主母常言:“缓急惟彦俦可任。”太后诚知人哉![3]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宋史》卷一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十国春秋·高彦俦传》
  4. ^ 4.0 4.1 4.2 4.3 4.4 4.5 九国志·高彦俦传》
  5.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
  6. ^ 6.0 6.1 《宋史》卷二百七十四
  7. ^ 《宋史·赵玭传》作孟知祥所署,误。
  8.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9. ^ 《五代通录》《新五代史·王环传》误作高彦俦此时为雄武军节度使。时任节度使应为韩继勋
  10. ^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11. ^ 《九国志·李廷珪传》
  12. ^ 12.0 12.1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13. ^ 《新五代史》卷五十
  14. ^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15. ^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16. ^ 参考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前一任昭武军节度使王彦铢于961年卒于任上。
  17. ^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18. ^ 《续资治通鉴》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