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陶文
外观
丁公陶文,古文字,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大学考古队于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掘出的一个大平底陶盆上,发现的刻画文字,年代为晚期龙山文化,时代早于殷商甲骨文。学者一般相信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书面文字系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1]。这个文字可能由东夷人发明。
丁公陶文继承了大汶口陶文,但与殷商甲骨文的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学者对于丁公陶文与汉字间的关连,尚在研究之中。
发现经过
[编辑]丁公陶文直列五行,共十一个字。
学术研究
[编辑]丁公陶文是一种方块字,具备汉藏语族的语言特性,但与殷商甲骨文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丁公陶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关系,古文字学者有不同见解。一派见解认为丁公陶公与殷商甲骨文有共同来源,皆为汉字先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李学勤主张,丁公陶文为当时的俗体字,因此书写方式与殷商甲骨文不同。日本学者松丸道雄认为殷商甲骨文与丁公陶文是由同一个先祖文字发展出来的,但因分支发展,丁公陶文与殷商甲骨文两者属于远亲,因此结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高明与裘锡圭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种已灭绝的文字,被早期人类放弃而没有继续发展,是汉字的先驱,但并不是殷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先祖。李恩田认为,丁公陶文是由东夷人创造的文字。俞伟超认为,丁公陶文为东夷文字,与殷商甲骨文、周朝金文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文字系统,来源不同[2]。冯时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种古彝文,由彝族创造,为东夷文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