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夏侯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侯端(6世纪—627年),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梁朝时期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1]

劝说起兵

[编辑]

夏侯端在隋朝担任大理司直一官。与李渊(后来的唐高祖)是识于微时的好友,他们在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工作,隋朝大业年间,李渊奉命前往河东平乱,他请夏侯端担任副帅。那时候隋炀帝临幸江都,地方盗贼日益增长,而夏侯端懂得看人面相和精通天象,他劝李渊说:“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沈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全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李渊也觉得所言甚是。当李渊的义军起义时,夏侯端在黄河以东地区被官吏捕捉住了,送到长安囚禁了起来。李渊进入长安,把他放出来,引进自己的寝室里,两人交谈甚欢。 授官秘书监。[2]

大义持节

[编辑]

义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18年6月18日),隋恭帝禅让,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诸侯、军阀,展开唐朝统一战争。王世充李密的军队在偃师展开战斗,王世充大破李密,李密带领部下和军队到唐高祖下投降,那时候关东地区还没有归属任何一方,夏侯奉命带着符节和招抚的手谕前往劝说招安,于是拜夏侯端为大将军,担任河南道招慰使。行军中驻于谯州,适逢亳、汴两州刺史向王世充投降。道路被阻断,无返回路,没有办法,徘徊不前。摩下二千人虽然粮草已尽但将士和士兵们却不忍心离开他。夏侯端就在一片沼泽中杀了自己的战马请众人吃,他含泪对众多部下说:“如今奉朝廷之名出征的军队被打败,四处沦陷,各位的土地都被盗匪占领,因为共事之情,不愿离我而去。但我接了皇帝的指令不可不从。各位有妻儿子女的不应该继续追随我,可以斩下我的人头给盗贼获取丰富奖赏。”[3] [4]众部下听到了也不禁留下眼泪。夏侯端再表示各位不忍心杀死他,他就当场自刎。众军士连忙抱住阻止夏侯端自杀,然后说:“将军与唐宗室非亲属,但因为忠义之故,不顾生死。与大家一起共事,经历艰难,根本没有伤害将军而去换取富贵的道理!”然后他们与夏侯端一同赶路。[5][6]他们隐蔽地行走了五天,路程当中有人饿死和流寇袭击,溃败逃散了一大半人。只有大约三十人跟着夏侯端向东走,采生莹豆食充肌,他手持符节毫不松懈,不论躺卧行走都不离身,他再次劝喻众人离他而去,可以去投靠盗贼,保存性命,不应该陪着他等死。众人还是不愿离他而去。[7][8]此时黄河以南地区,都被王世充所占领,王世充派遣使者召降夏侯端,并脱下自己的衣服及丰厚礼物送给他,还发给他授官诏书,封夏侯端为淮南郡公、吏部尚书。夏侯端对王世充的使者说:“我是天子的大使,怎可能接王世充的官职!如果不是把我的头斩下来带去见王世充的话,根本没有在盗贼下苟且偷生的余地!”说完烧掉了王世充的诏书,拔刀斩破他送的衣服。[9][10]于是起程连夜赶路,路途中山中地形险峻,根本没有路径,不少人因为坠崖溺水和遇到猛兽袭击而遭难,又失去一半人,其余的人都遍体鳞伤,鬓发秃落,形貌枯瘠。回京后,夏侯端骑驿马急驰入京拜见唐高祖,但只说道歉无功而回,不说路途上的艰苦,唐高祖怜悯他,再次封他为秘书监。后来出任梓州刺史,他将俸禄外所得食料钱,分散送给孤儿寡妇。贞观元年(627年)病逝。[11][1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
  2.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高祖龙潜时,与其结交。大业中,高祖帅师于河东讨捕,乃请端为副。时炀帝幸江都,盗贼日滋。端颇知玄象,善相人,说高祖曰:“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沈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全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高祖深然其言。及义师起,端在河东,为吏所捕,送于长安,囚之。高祖入京城,释之。引入卧内,与语极欢,授秘书监。
  3.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今王师已败,诸处并没,卿等土壤,悉皆从伪,特以共事之情,未能见委。然我奉王命,不可从。卿有妻子,无宜效我。可斩吾首,持归于贼,必获富贵。”
  4.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
  5.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端又曰:“卿不忍见杀,吾当自刎。”众士抱持之,皆曰:“公于唐家,非有亲属,但以忠义之故,不辞于死。诸人与公共事,经涉艰危,岂有害公而取富贵!”复与同进。
  6.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
  7.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潜行五日,馁死者十三四;又为贼所击,奔溃相失者大半。端唯与三十余人东走,采生莹豆而食之。犹持节与之俱卧起,谓众人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中。我受国恩,所以然耳,今卿等何乃相伴死乎!可散投贼,犹全性命。吾当抱此一节,与之俱殒。”众又不去。
  8.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豆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9.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于时河南之地,皆入世充,唯公逸感端之义,独坚守不下。世充遣使召端,解衣遗之。礼甚厚,仍送除书,以端为淮南郡公、吏部尚书。端对其使者曰:“夏侯端天子大使,岂受王世充之官!自非斩我头将往见汝,何容身茍活而屈于贼乎!”遂焚其书,拔刀斩其所遗衣服。
  10.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
  11.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义上·夏侯端》:初,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从者三十二人,或坠崖溺水、遇猛兽而死又半,其余至者,皆鬓发秃落,形貌枯瘠。端驰驿奉见,但谢无功,殊不自言艰苦。高祖悯之,复以为秘书监。俄出为梓州刺史。所得料钱,皆散施孤寡。贞观元年病卒。
  12.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六 忠义上·夏侯端》: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臒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