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汪(?—392年),字德泽,会稽山阴人,孔子二十六代孙,孔愉之子,孔訚之弟,孔安国之兄。[1][2]

孔汪的同辈堂兄弟都缺乏才气名声,以家业富足强盛而自立,只有孔汪与弟弟孔安国少年时经历孤苦清贫的磨砺,孔汪好学有志行,以正直信实著称。[3]晋孝武帝时,孔汪官至侍中。当时茹千秋以佞媚受到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宠信,孔汪屡次向晋孝武帝谏言,皇帝都不采纳他的意见,后将其贬官为尚书太常卿,孔汪认为不合意,请求外调,被任命为假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孔汪任内很有政绩,为岭南人所称颂。太元十七年(392年),孔汪去世。[4]

参考资料[编辑]

  1. ^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三子:訚、汪、安国。
  2. ^ 《黄氏日抄·卷三十二·阙里谱系》:汪,愉之子,广州刺史。
  3. ^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群从诸兄并乏才名,以富强自立,唯安国与汪少厉孤贫之操。汪既以直亮称,安国亦以儒素显。
  4. ^ 《晋书·列传第四十八》:汪字德泽,好学有志行,孝武帝时位至侍中。时茹千秋以佞媚见幸于会稽王道子,汪屡言之于帝,帝不纳。迁尚书太常卿,以不合意,求出,为假节、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甚有政绩,为岭表所称。太元十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