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沟 (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沟,原名八沟,是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地名,位于海淀区中部。此处位于万泉河以南。[1]今位于巴沟路以南,蓝靛厂北路以东,万泉庄以西,小南庄以北。[2]

历史

[编辑]

巴沟因历史上有八条水沟,故称“八沟”,后音转为今名。过去,万泉庄的泉水自南向北流,其中八条水沟最大,人们在水边的高地上建成小村,明朝万历年间称“八沟村”,又称“巴沟”。《长安客话》载:“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2]这八条水沟的水向北汇入万泉河中。[1]

京剧苏三起解》中有一段道白:“上南京去的全走了,只剩下去热河八沟喇嘛庙拉骆驼的了。”热河八沟喇嘛庙即今承德市平泉县宗畅寺[1]

据说,清朝乾隆帝每年赴热河木兰围场狩猎,驻跸避暑山庄时,有时赴宗畅寺游览。回銮北京后,便命内务府营造司依照宗畅寺附近的自然景观,在万泉庄北侧仿建。从巴沟村到南海淀倒座观音堂以西的一里多的东西走向的道路上,在巴沟桥东西两侧有八条南北走向的水沟穿过此路,八条水沟分别建花岗石单孔平桥八座,南引万泉河水,北流至畅春园宫门前的菱角泡子(即位于海淀中心的丹棱沜)。巴沟桥以及这八条水沟和八座平桥配上圣化寺,形成了新的自然景观。[1]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国朝苑囿泉宗庙》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帝御制《出畅春园门自堤上至泉宗庙杂咏》:

政务详裁无逸斋,余闲未报午时牌。
出园一揽泉宗胜,减从何须法驾排。
自南流水落鸣湍,停注溪田冻尚宽。
未是灵台推步舛,候迟因闰致春寒。
泉出万泉原泻北,石桥惟剩说巴沟。
春明日下胥差记,安得髙梁有逆流?……

诗中乾隆帝有小注:

《日下旧闻》、《春明梦余录》皆谓丹棱沜之水出巴沟以逹于高梁桥。今丹棱沜虽不能确指为何地,而巴沟桥之名尚存,桥南为万泉庄,地既高于巴沟,其水实自南而北,安得由巴沟逆流以入高梁乎?髙梁实源于玉泉,汇为昆明湖,经长河南注,与此何涉?向为《万泉庄记》,曾详辨之。

由该文可见,乾隆帝认为《日下旧闻》、《春明梦余录》所称的丹棱沜之水向南经巴沟流向高梁桥是不对的,应为万泉庄的泉水经巴沟向北流向丹棱沜,此水同高梁桥下的高梁河无关。[1]

《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九·郊垧西九》:

圣化寺西北为巴沟村,有延寿庵。臣等谨按:“圣化寺建自康熙年间,近寺为北所,为含淳堂,皆详见苑囿门。巴沟村有巴沟桥,皇上命立碑以志之,巴沟桥东南与万泉庄接壤,其水自南而北,汇入畅春园。园即丹棱沜,为明武清侯李铭诚清华园。恭绎御制《万泉庄记》厘定水道所经至精至确,足正朱彝尊孙承泽诸家之谬,全文谨载入苑囿门。”泉宗庙卷后:巴沟村之延寿庵,相传为明代旧刹,本朝重加修葺。増:三教庵,在万泉庄。臣等谨按:“万泉庄泉源随地涌现,乾隆三十二年,皇上始于其地建泉宗庙,庙内之泉锡嘉名者,凡二十有八,谨载入苑囿门。其庙外之泉,若大沙泉、小沙泉,亦皆立碣以志之,自是水之由万泉庄注巴沟,由巴沟入畅春园者,其源流始大著。至王嘉谟《蓟邱集》、蒋葵《长安客话》诸书所载,有东雉村、西勾桥,皆附近丹棱沜之地,伏读御制《万泉庄记》指示巴沟桥之南,平地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与诸书所载东雉、西勾水入地中者相合,睿鉴周详,访古者咸识所依据矣。”

以上所载的巴沟桥及水沟情况,恰和1990年代的巴沟桥以及八条水沟的遗址相符。[1]根据上文,巴沟村有巴沟桥,乾隆帝命立碑以志之;巴沟桥东南和万泉庄接壤,其水自南向北汇入畅春园(即丹棱沜)。[2]

清朝光绪年间,巴沟有“养年别墅”,军机大臣荣庆常来该别墅居住。1958年之前,巴沟桥、八条水沟和八座石平桥仍完好,泉水仍分为八条沟向北流入万泉河。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后,巴沟大道以南的大片稻田北京市园林局辟作养鱼池。不久,巴沟大道以北的大片稻田被北京市水产公司占用。又过数年,因水源枯竭,水沟被逐渐填平,巴沟桥及八座石平桥也被逐步拆除。[1][2]

巴沟村平面呈正方形,主街为南北走向,水泥方砖路。巴沟村很小,但寺庙很多。自清朝以来有延寿庵,康熙年间兴建宝真观,道光年间兴建观音庙五圣庵,光绪年间兴建裕华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沟村的寺庙道观均被拆毁,改建为居民区。[2]

1996年6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万柳工程”整体改造项目。1998年12月26日,万柳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10月,巴沟村开始拆迁。到2005年,巴沟村已经荡然无存。[3]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焦雄,北京的巴沟喇嘛庙,载胡玉远主编,京都胜迹,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174-175页.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2. ^ 2.0 2.1 2.2 2.3 2.4 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505页
  3. ^ 北京城中村加速消失带来的阵痛,新浪,2006年03月03日.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