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比索问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融中的“比索问题”是指投资者把在金融模型样本中经济基本变数出现较大变动时只当作突发的罕见事件而选择忽略,即使对于几率的预测是理性的,也会导致预测误差的分布产生偏差,使远期汇率出现溢价异常。 [1]

历史[编辑]

这个名词的确切起源虽然不明,但一般认为是与米尔顿·佛利民有关。在1970年代,墨西哥政府把墨西哥比索与美元挂钩,这个挂钩持续了20多年。佛利民注意到墨西哥银行存款利率和美国银行存款利率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他认为,这种利率差异反映市场对比索贬值的担忧,这一预期在1976年实现,当时比索开始采用浮动制,并贬值了46%。 [1]

由于货币价值长时间挂钩,这项利率差异看起来像是金融市场中的一个异常或缺陷,表示投资者可以透过简单的货币转换来利用这种差异获利。只有在承认比索价值存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时,这一异常现象才得以解释。

首次讨论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是由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于1977 年进行的博士论文提出。学术文献中首次对此进行探讨的是克拉斯克于1980年提出。[2] [3]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Sill, Keith. Understanding Asset Values: Stock Prices, Exchange Rates, And the "Peso Problem" (PDF).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1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9). 
  2. ^ Krasker, WS. The 'peso problem' in testing the efficiency of forward exchange marke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0, 6 (2): 269–276 [13 October 2015]. doi:10.1016/0304-3932(80)9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3. ^ Evans, Martin D. D., 21 Peso problems: Thei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 Handbook of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Finance (Elsevier), 1996-01-01, 14: 613–646 [2022-12-12] (英语)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