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龙标本
君王暴龙(Tyrannosaurus rex)是最著名的非鸟恐龙之一,目前已有数个著名的标本,这些标本因为它们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或是大众媒体的报导,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早期发现
[编辑]暴龙的模式标本(最初的编号是AMNH 973)是一个部分颅骨及骨骸,是在1902年发现于蒙大拿州,并在三年后挖掘出土。在190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在怀俄明州发现了第二个暴龙骨骸(编号AMNH 5866),被命名为Dynamosaurus imperiosus(意为“蛮横的”+“强壮的蜥蜴”),公布于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05年命名暴龙的同一份研究里。在这份研究公布时,这些化石仍在处理中,而暴龙的模式标本还没完全的出土。[1]在1906年,经过更进一步的化石处理与研究过后,奥斯本确认这两个属是同种动物。由于在1905年的研究中,君王暴龙这名称较早出现,因此被认为具有优先权。假如该研究的目录不是暴龙,Dynamosaurus将成为目前的正式名称。[2]
模式标本
[编辑]雷克斯暴龙的模式标本(编号CM 9380)是在1902年由巴纳姆·布朗所发现。布朗将这个发现通知奥斯本,而在三年后将它挖掘出土。
在奥斯本在1905年公布暴龙以前,对于掠食性恐龙的研究多来自于侏罗纪的肉食龙下目恐龙,而且有论点认为小型兽脚亚目的前肢骨头混杂在其中,因此暴龙的前肢被谨慎地重建。[3][1]在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避免遭到轰炸,因此将暴龙的模式标本卖给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目前仍在该博物馆展示中。[4]这个标本的编号因此从AMNH 973改为CM 9380。在当时,暴龙的尾巴备重建成三脚架型态,类似袋鼠。而目前则多将暴龙的步态重建成与地面保持水平的状态。
AMNH 5027
[编辑]在1907年,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发现了一个暴龙化石(编号AMNH 5027),并在第二年命名了这个标本。在发现这个标本以前,科学家们并不清楚暴龙的颈椎模样;这个标本的发现,使科学家们了解暴龙具有粗短的颈部。与之后的暴龙标本相比,AMNH 5027标本的颈椎较为纤细,因此后来的研究开始辨别出暴龙科与肉食龙下目的颈部差异。[5]这个标本同时也是首次发现的完整暴龙头颅骨。总计,巴纳姆·布朗共发现了五具暴龙的部分骨骸。
苏 ( SUE,Fmnh pr 2081)
[编辑]在1990年8月,业余古生物学家苏·韩卓克森(Sue Hendrick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南达科他州费斯郡的海尔河组地层发现了一个暴龙化石(编号FMNH PR2081),该化石的完整度超过90%,是2001年以前最大型、最完整的的暴龙化石。这个化石被命名为“苏”(Sue),以纪念她的发现,但也发生了所有者的纠纷。“苏”的发现处位于夏安河印地安保留区内,土地的拥有权属于莫里斯·威廉斯(Maurice Williams)家庭,一个苏族印地安人家庭。在1992年,莫里斯·威廉斯宣称具有“苏”的拥有权,因此黑山地质研究机构支付他5,000美元。该地的夏安河苏族部落也宣称具有拥有权。
史丹 (STAN,Bhi 3033)
[编辑]在1987年春季,另一位业余古生物学家史丹·萨克理森(Stan Sacrison),在南达科他州水牛镇附近的海尔河组地层发现了另一个著名暴龙化石(编号BHI 3033),名为“史丹”(Stan),以发现者为名。
“苏”与“史丹”都是由彼得·赖森(Peter Larson)所鉴定。赖森在“史丹”上发现了许多非致命性的伤口,包括数根断裂且愈合过的肋骨、一个断裂且愈合过的颈椎、脸颊处有愈合过的伤口、头后侧有个显目的缺口,直径约1公吋,大约是暴龙牙齿的大小。头后的伤口上有个薄的骨层,显示“史丹”并没因为这个伤口而死。[6]
珍(JANE,BMRP 2002.4.1)
[编辑]在2001年,伊利诺伊州伯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挖掘团队发现一个幼年暴龙骨骸(编号BMRP 2002.4.1),完整度接近50%,位于蒙大拿州海尔河组。[7]这个化石被昵称为“珍”(Jane),身长6.5米,起初被认为属于一种矮小的暴龙科动物,名为矮暴龙,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珍”可能是只幼年暴龙。大部分的科学家因此认为,矮暴龙其实是幼年暴龙,[8][9]但也存在者反对的意见。[10]
B-雷克斯 (B-REX,MOR 1125)
[编辑]在2005年3月份的《科学》杂志中,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玛莉·海格比·史威兹(Mary Higby Schweitzer)与其同事,宣布在一个暴龙腿部骨头的骨髓中发现了软组织。这个化石(编号MOR 1125,也名为“B-雷克斯”)是在海尔河组发现,化石年代为6800万年前。这个化石在装运过程中断裂,因此并没有以正常方式来保存。目前已经鉴定出分叉的血管,以及纤维状的骨头组织。此外,骨头组织中具有类似血球细胞的微小组织。这个骨头的结构类似鸵鸟的血球细胞与血管。关于这些组织的真实身份,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确定地做出定论。[11]如果这些软组织是未被化石化取代的生前组织,其中的蛋白质可用来间接获取恐龙的DNA信息,因为每一种蛋白都由特定的基因所编码。传统的看法认为软组织不可能被保存下来,因此过去未曾进行过相关的检验,所以也没有发现过骨头内的软组织。自从这个发现以来,目前有另两个暴龙类与一个鸭嘴龙类化石被发现具有类似的软组织。[12]相关的软组织研究认为这个发现证明鸟类是暴龙科的近亲,而离其他现代动物较远。[13]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Osborn, H.F. 1905. Tyrannosaurus and other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1: 259–265. (download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Osborn, H.F. 1906. Tyrannosaurus, Upper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 (second communication). 22: 281-296. (download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rown, B. 1915. Tyrannosaurus, a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 the largest flesh-eater that ever lived. Scientific American. v.63,15:322-323.
- ^ Norell, M. A.; Gaffney, E. S.; and Dingus, L. Discovering Dinosaurs in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Knopf. 1995: 117. ISBN 0-679-43386-4.
- ^ (英文)Kenneth Carpenter & Philip Currie. Variation in Tyrannosaurus rex. Dinosaur Syste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43. ISBN 0-521-43810-1.
- ^ Steve Fiffer. Tyrannosaurus Sue.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2000. ISBN 0-7167-4017-6. chapter 7 "Jurassic Farce", pp 121-2
- ^ NIU teams up with Burpee Museum to bring world's top dinosaur hunters to Rockford.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7-09-07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 Currie, Henderson, Horner and Williams (2005). "On tyrannosaur teeth, tooth positions and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Nanotyrannus lancensis." In "The origin, systematics, and paleobiology of Tyrannosauridae”, a symposium hosted jointly by Burpe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 Henderson (2005). "Nano No More: The death of the pygmy tyrant." In "The origin, systematics, and paleobiology of Tyrannosauridae”, a symposium hosted jointly by Burpe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 Larson (2005). "A case for Nanotyrannus." In "The origin, systematics, and paleobiology of Tyrannosauridae”, a symposium hosted jointly by Burpe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 (英文)Schweitzer M.H., Wittmeyer J.L., Horner J.R., Toporski J.B. 2005. Soft Tissue Vessels and Cellular Preservation in Tyrannosaurus rex. Science 307: 1952–1955.
- ^ (英文)Fields, H. Dinosaur Shocker. Smithsonian Magazine Online. [200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5).
- ^ (英文)Rincon, Paul. 暴龍與雞之間的蛋白質連結. [2007-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7).
外部链接
[编辑]- Listing of Tyrannosaurus rex specimens at The Theropod Database.
- The Black Hills Institute's article on S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MNH Article on the First Tyrannosaur specimens
- Comparison of known skeletal material and sizes for five tyrannosaur specime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Skeletal Dra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