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怀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怀仁

George E. Metcalf
出生1879年3月3日
英国英国伯明翰
逝世1956年1月15日(1956岁—01—15)(76岁)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墨尔本
国籍 英国
职业传教士
知名于柏格理苗文翻译了《圣经·新约》
创制了柏格理傈僳文
知名作品柏格理苗文《圣经·新约》
配偶伊丽莎白·玛丽·唐纳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
儿女史蒂芬·阿诺德·梅特卡夫Stephen Arnold Metcalf
露丝·梅特卡夫(Ruth Metcalf
父母塞缪尔·梅特卡夫(Samuel Metcalf
爱玛·梅特卡夫(Emma Metcalf

王怀仁(英语:George E. Metcalf,1879年3月3日—1956年1月15日),1906年被中国内地会派往中国云南传教的英国籍新教传教士。他用柏格理苗文翻译了《圣经·新约》,并创制了柏格理傈僳文(框格式傈僳文)。[1]

生平经历

[编辑]

在英期间

[编辑]

王怀仁于1879年3月3日生在英国伯明翰沃什顿巷(Warstone Lane),是家中第三子,父母是塞缪尔·梅特卡夫(Samuel Metcalf)和爱玛·梅特卡夫(Emma Metcalf)。王怀仁曾当过裁缝学徒,在牛津开过一家裁缝店。青年时受牧师卢克·怀斯曼Revd Dr Luke Wiseman)布道的影响而入教,并成为了一名牧师。[2]

来华期间

[编辑]

于1906年,王怀仁于加入内地会,并被派往中国传教。[3]10月23日,他抵达上海,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中文培训后,长途跋涉前往云南,途中会见了在洒普山部落布道的郭秀峰Arthur G. Nicholls)和在撒营盘布道的张尔昌Gladstone Porteous),还用柏格理苗文翻译了部分《圣经·新约》。[4]王怀仁最后落足于滔谷(Taogu)的东傈僳族部落,在该地创办了基督教堂和圣经学院。[5]

于1921年,王怀仁与伊丽莎白·玛丽·唐纳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1891年1月19日-1966年8月25日)女士成婚。伊丽莎白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也是一名传教士,于1917年11月28日来华。[6]王怀仁与伊丽莎白后来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叫露丝·梅特卡夫(Ruth Metcalf,1924年6月24日-2010年1月18日),儿子名叫史蒂芬·阿诺德·梅特卡夫Stephen Arnold Metcalf,1927年10月23日-)。[7]后来,露丝和史蒂芬被送往山东烟台的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s,又名中国内地会学校)接受教育,完成学业后,两人都加入了原为内地会的海外基督使团。露丝被派往泰国传教,史蒂芬则被派往日本。[8][2]

王怀仁在华期间,还教过一位名叫王志明的苗族学生。[9]王志明,云南武定县长冲人,于1913年到1924年期间在武定大阱和洒普山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他从事传教工作,并于1940年起担任滇北地区内地会洒普山总堂的传道员。王志明公开反对驱逐外国人、批斗地主等中共政府主持的行动,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中共政府逮捕并判死刑,于1973年12月29日执行枪决。[10]于1998年,英女王公布的《20世纪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名单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雕像亦被刻在伦敦西敏寺西门上,成为了西敏寺纪念的唯一一位中国人。[11]

迁澳期间

[编辑]

于1951年,中国共产党政府驱逐包括在华传教士在内的外国人。王怀仁与伊丽莎白因此被迫跟随大批传教士离开中国,后定居澳大利亚。于1956年1月15日,王怀仁在墨尔本辞世。于1966年8月25日,伊丽莎白也在墨尔本辞世。[7]

主要成就

[编辑]

翻译苗文版圣经

[编辑]

王怀仁在云南期间就开始使用柏格理苗文翻译《圣经·新约》,完成后,手抄副本一份留在东傈僳教堂(Eastern Lisu Church),而正本则带往香港。[12]可惜的是,留在东傈僳教堂的一份在文革期间被毁。[13]1999年,王怀仁的女儿露丝又将一本副本赠予云南武定县宗教事务所。[14]

香港圣经公会的帮助下,王怀仁用东傈僳文写成的《圣经·新约》也在1995年出版。[15]

创建柏格理傈僳文

[编辑]

王怀仁参考了柏格理石门坎传教期间创制的滇东北老苗文(又叫柏格理苗文),创制了适合东傈僳族语言的框格式傈僳文(因为其与柏格理苗文的联系,也称为柏格理傈僳文)。[1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roomhall, Marshall. The Bible in China. Oxford: Monarch Publications. 1934. 
  2. ^ 2.0 2.1 Clements, Ronald. In Japan the Crickets Cry. Oxford: Monarch Publications. 2010. 
  3. ^ LISU COLLOQUIAL Pollard's Script 1912 Matthew. Revs. AG Nicholls and George E. Metcalf. B&FBS 1915 Luke. Revs. AG Nicholls, and EE Metcalf. B&FBS
  4. ^ [LAKA COLLOQUIAL Samuel Pollard's Script 1912 Mark. Revs. Arthur G. Nicholls and Gladstone Porteous. B&FBS]
  5. ^ Gladstone Porteous - Pipl Directory
  6. ^ Magnusson, Sally. The Flying Scotsman, A Biography. New York, NY, USA: Quartet Books. 1981: 150. .
  7. ^ 7.0 7.1 Burnton, Simon. 50 stunning Olympic moments: No8 Eric Liddell's 400 metres win, 1924. The Guardian. 4 January 2012. 
  8. ^ Watman, Mel. All-Time Greats of British Athletics.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SportsBooks Ltd. 2006: 17. 
  9. ^ John C. England Asian Christian Theologies: Northeast Asia 2004 "Wang Zhiming (1907-1973)
  10. ^ Joakim Enwall A myth become reality: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written language 1995 - 241 "
  11. ^ 王志明-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12. ^ John R. Hykes Translations of the scriptures into the languages of China and her dependencies 1916
  13. ^ Bible Commentaries Online - Bible Research.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6). 
  14. ^ Going the Distance - American Bible Society Record ONLINE - News.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5). 
  15. ^ Bible translations into the languages of China.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16. ^ 邓章应. 传教士所创民族民字概说.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3).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