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陶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oogle地图: 北纬 24°22′40.3″, 东经 120°42′30.9″
华陶窑-漂流木鸟居

华陶窑位于苗栗县苑里镇,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冲积扇平原。为台湾苗栗县第三届立法委员陈文辉和中华花艺教授妻子陈玉秀于1984年兴建的“台湾式人文园林”。当时为烧制陶制花器而建古法柴烧登窑,并种植花材的私人花园。后因媒体报导致大众频繁要求参观,才开放为观光景点。

华陶窑总面积约6公顷,可分成“人文庭园”和“自然生态植物园”两个部分:“人文庭园”因建筑特色揉合台湾历代台湾族群的统治开发的历程,包含荷兰式砌法的红砖墙、日本式的黑瓦、中国闽南式双扇木门、台湾原住民式屋墙植被,此四大特色的结合,被园林设计界称为首座“台湾式人文园林”。另有“生态植物园”则复育多种台湾原生植物,如台湾泽兰台湾原生稻等濒临绝种植物。

人文庭园

[编辑]
人文庭园-百年榕树

在台湾历史上经历多个民族的统治,而各民族的建筑特色,并未因统治者更替而消灭,而被民间保留使用并揉合各自特色,形成和谐的视觉美感。

荷兰式砌法红砖墙

[编辑]
荷兰式砌法红砖墙

在砖造建筑中为增加砖墙承载荷重与稳定能力,以及增进墙面外表美观,砌砖时应该遵循规则叠砌。红砖叠砌式样有很多:如丁砌、顺砌、英式、法式、荷兰式、美国式、花式...等式样。台湾荷兰统治时期为1624年至1662年,当时建筑的砖砌法为一顺二丁形式,即从砖墙侧面来看,为二纵砖上叠一横砖反复向上叠砌。

中国闽南式双扇木门

[编辑]

古中国木锁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据传迄今最早的古中国木锁出土于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但是并无真品留存和正式的文献记载。古中国木锁可分为闩锁和木栓锁两类。闩锁构造简单,只能从门内开启和关闭,组成包括门闩和门板两部分。开启时,仅需把门闩水平移动至开启位置后,以旋转方式推动门板即可。由于构造简单且坚固耐用,在台湾清治时期由1683年施琅攻台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予日本为迄,清廷鼓励人民来台开垦,双扇木门和闩锁被民间广泛使用。

日本式黑瓦

[编辑]

日本式黑瓦又称文化瓦,台湾日治时期于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人大量兴建日式建筑而传入。早期台湾建筑使用较轻薄的闽南式红瓦,而日本式黑瓦有散热快、透气性佳的优点,也比传统薄瓦坚固。对于湿热且多台风的台湾地理环境,黑瓦较耐久且效用较佳。

台湾原住民式屋墙植被

[编辑]

绿化屋顶及围墙的概念,近年来逐渐成为都市建筑的设计考量重点。诸多优点如:降低顶层温度、有助散热、减低冷暖气耗电量20%、美化环境、保护屋顶(减少紫外线辐射)等。早年汉人移居台湾,因风水考量,屋顶可以吸收阳光,趋魔除邪,而会清除屋顶及围墙上的植物。而台湾原住民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无此避讳。在华陶窑可见多种屋墙植物,如:木玫瑰九重葛薜荔地锦等。

柴烧登窑

[编辑]
古法柴烧登窑及相思树柴薪

登窑发源于中国大陆,到台湾日治时期才由日本人引进台湾;在大陆称为阶级窑串窑,在台湾称之为目仔窑坎仔窑登窑是由几个长方形窑室连续排列而成,一般是依山而建,或在平地把地面逐渐垫高,使成一倾斜面,其斜角在15-20度之间,在倾斜面上依次往上构筑窑室。登窑的主要结构包括窑头的燃烧室、中间的窑室和窑尾的烟囱三部分组成,其中燃烧室是提供热源的地方,位置最低,其后连接几间窑室,所连结的窑室从前面到后面一级级加高,到最后的烟囱为最高点。其窑室依规模不同,从1、2间到早期商业化陶瓷产量的十几间窑室都有。

目前台湾的登窑多已不再烧制使用,仅为古迹保存及观光用途。唯华陶窑中型4间窑室的“相思柴烧登窑”仍常年持续烧制艺术花器,目前多为每年1月及7月各烧制一次。燃烧柴薪仅使用相思树,每次烧制需约10-15吨,费时8天7夜,24小时人工投柴加温至摄氏1250度,始得温润鎏金色泽陶器。

生态植物园

[编辑]
自然生态植物园

园里所栽种的植栽,原本为花艺师女主人为创作花艺所使用而栽种花材,之后积极的栽种推广台湾原生植物。在占地五公顷的植物生态区中,栽植与搜集近六百种的本土植物。近年来,更与各地农业改良场合作,积极复育台湾特有的原生植物,如台湾百合铁炮百合金花石蒜台湾泽兰,台湾原生稻金毛杜鹃乌来杜鹃等植物。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