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萍浏醴起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

背景

[编辑]

1905年湖南发生水灾,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从日本回到湖南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纲领,确定了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萍乡方面以安源煤矿矿工数千人为主力。

经过

[编辑]
萍浏醴起义形势图

1906年12月4日,廖叔宝在麻石首举义旗。与此同时,龚春台在萍乡高家台起义,挥师进克浏阳高家头。6日,龚春台集高家台会众及麻石廖叔宝部、醴陵东路前军瞿光炆部,分三路攻占萍乡上栗市,全歼清守军。欧阳满、况厚维在宜春慈化、萍乡桐木举义响应,攻占桐木。12月8日,龚春台率主力攻克浏阳文家市,旋分左、右两路挺进浏阳县城,在牛石岭、南流桥与清军交战,义军直抵浏阳城南的南市街,重创清军。在浏醴方面,萧传湖、汤子明于12月5日起义于浏阳金刚头。6日醴陵西路军李香阁率部攻打醴陵县城,未克。7日姜守旦率众起义于浏阳永和市,挥师西进浏阳县城,在洗药桥与清军交战失利,退往大光洞。11日浏阳西乡枨冲市会众千余人举义。旬日间,萍乡、浏阳、醴陵等地义军蜂起。起义军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发布檄文,历数清政府罪状,宣称要“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1]

这次起义震动了清朝政府,急调湘鄂赣苏四省数万兵力进剿,12月10日,清军攻上栗,起义军鏖战半日,不敌,上栗失陷。12日,清军猛攻浏阳境内起义军,龚春台、蔡绍南战败。后龚潜往长沙,蔡被捕遇害。14日后,姜守旦部与清军交战数次,均失利,姜逃江西义宁。清军又大举清乡,捕杀革命党人和起义群众。12月下旬,刘道一在长沙被捕,就义于浏阳门外。至此,起义失败,烈士有名可考者225人。[1]

意义

[编辑]

本次起义首次在中国打出“中华民国政府”和“国民军”的旗号,并出檄文讨伐清政府。

本次起义是同盟会会员在没有得到总部与孙中山的命令的情况下,自行决议发动的,无周密计划。但起义发动后,孙中山和黄兴极为重视,先后派人回国,动员军界人士以响应起义[2][3][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辛亥革命英烈谱》. 萍浏醴起义. 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台湾). [202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2. ^ 蒋永敬著. 國民黨興衰史. 台湾商务. 1 June 2016: 1. ISBN 978-957-05-3049-0. 
  3. ^ 饶怀民. 刘揆一与辛亥革命. 2010-11-01: 106. ISBN 978-7-80761-422-7. 
  4.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373–. ISBN 978-962-201-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