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喝彩
外观
集团式喝彩或受雇喝彩人,其西方名字起源于古典法国剧院的一群专业喝彩人士,法语分别为claque和claqueur,原意是“拍手”。在古代雇用一班专门人士在演出时喝彩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古罗马的尼禄皇帝在演剧时就由五千名自己的士兵念诵赞词欢迎他进场。法国诗人让·杜拉(1508至1588年)受到启发,在自己的朗诵会上演时买下一部分门票派发给一些人以换取他们在演出时鼓掌。到1820年出现了中介公司有系统地管理和提供喝彩服务,1830年起集团喝彩发展到成为一个门派,不同人负责不同的职责,方便戏剧和歌剧院雇用合适人数的职业喝彩队,他们中间会有一个队长(chef)带头、数个委员(commissaires)熟读捧场的节目详情后向其他观众解说戏剧的亮点、笑哈哈(rieurs)在诙谐的情节大声作笑、饮泣者(pleureurs)在悲剧位流假眼泪用手帕刷眼(有时候会用盐来催泪)、逗趣者(chatouilleurs)会说个笑话或给个糖果让旁边觉得沉闷的观众保持注意力、喊bis人(bisseurs)在尾声时拍掌和大喊“bis! bis!”要求安可。
职业喝彩的文化传播到意大利、维也纳、伦敦和纽约的剧院。它亦慢慢成为一种勒索手段,歌手出道时会被要求支付喝彩集团以避免他们在自己的演唱会上喝倒彩。德国音乐家瓦格纳1861年就曾经撤回歌剧唐怀瑟在巴黎歌剧院的公演,因为首演日遭到巴黎马会会员集团式喝倒彩。
后来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都谴责集团喝彩的风气,认为这是有碍音乐会礼仪的发展。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牛津歌剧字典),John Warrack和Ewan West著(1992年),第782页,ISBN 0-19-869164-5
- Claqu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Chisholm, Hugh (编).
- 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条目包含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