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油画)
黄河颂 | |
---|---|
艺术家 | 陈逸飞 |
年份 | 1972年 |
类型 | 油画 |
尺寸 | 143.5 cm × 297 cm(56.5英寸 × 117英寸) |
《黄河颂》,是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陈逸飞早年的成名油画作品,长297厘米、宽143.5厘米,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一位红军站在黄河旁的山岭,眺望天际。该画作被视为文革后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作品,1996年在香港曾以128.5万港元售出,而2007年5月在北京2007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估价2000万元人民币[1],最终以4032万元人民币成交,11年升值逾30倍,创下当时中国油画作品最高的成交纪录。[2]
背景
[编辑]《黄河协奏曲》在1969年问世数年后,《解放日报》美术编辑洪广文需要借调人手绘画宣传画作。1972年,年仅25岁的陈逸飞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随即与夏葆元、王永强、张定钊、秦大虎、严国基奉调参与上海市《黄河》油画组画的设计。创作室位于汉口路309号的旧《申报》大楼三楼。
钢琴协奏曲共成4个部分,这组画也分为4幅。严国基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葆元和王永强画第三乐章《黄河愤》;秦大虎和张定钊画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其中《保卫黄河》原本是画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后来林彪变节,需要重画。[3]
在四幅作品中,陈逸飞的《黄河颂》最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画一位红军外,身边还有一位披着羊皮的农民,但陈逸飞认为一个人站在山岭,会令画面更简洁有力,在第二稿剔走农民角色。这做法当时引起美术界争议,认为这做法不能代表群众,至少也得加个民兵。为了按自己的想法绘出该画,陈逸飞为此要跟各领导打招呼、通关系。 [4]
陈逸飞为了画士兵手握步枪的样子,还找来了一张苏联油画的印刷品,内容是列宁检阅军队,一排排战士手握步枪,陈逸飞为了研究这张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一个上午。
直至5年后,1977年举办的全军美术展首次展出该作,其感染力和绘画技巧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陈逸飞决定出国,登机前一晚,突然决定要将数幅画搬走,尤其是《黄河颂》。由于《黄河颂》大小非凡,陈逸飞要叫一班小兄弟帮手搬运,但画作实在太大,要用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才可以载走,不料在拐弯时,《黄河颂》的画布裂开了。据说后来的修复工作是由陈逸飞胞弟陈逸鸣负责。
画作
[编辑]《黄河颂》的笔工、构图、色彩运用在中国美术界深受推崇,中新社形容该画时指:“(作者)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士兵的脚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笔刀兼用,积色较厚,刻画既结实又潇洒;色彩明亮,有光芒万丈的金光感。”
1997年元旦陈逸飞在《新民晚报》曾撰写《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说:“《黄河颂》最初的构想,是画一个羊倌,扎着羊肚子头巾,扛着头,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复思量后,发觉这种表现方式几乎是在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毅然舍弃。转而改成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形同一朵盛开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5]
1996年,该画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以128.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最昂贵的油画之一。2007年5月13日该画将在嘉德公司拍卖会上再次拍卖,嘉德公司估价为2000万元,后以4032万成交,再创中国油画成交纪录。
参考文献
[编辑]- ^ 新华网: 陈逸飞《黄河颂》10年升值20倍 将来沪预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04月07日
- ^ 明报:陈逸飞《黄河颂》4032万成交 2007年5月14日
- ^ 新民晚报:访画家张安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04月06日
- ^ 新华网:陈逸飞《黄河颂》10年升值20倍 将来沪预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04月07日
- ^ 人民网:陈逸飞巨作将拍卖 欲创个人作品拍卖纪录[永久失效链接] 2007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