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河頌 (油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河頌
藝術家陳逸飛
年份1972年
類型油畫
尺寸143.5 cm × 297 cm(56.5英寸 × 117英寸)

黃河頌》,是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畫家陳逸飛早年的成名油畫作品,長297釐米、寬143.5釐米,以寬銀幕式繪畫,描述一位紅軍站在黃河旁的山嶺,眺望天際。該畫作被視為文革中國美術史的重要作品,1996年在香港曾以128.5萬港元售出,而2007年5月在北京2007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估價2000萬元人民幣[1],最終以4032萬元人民幣成交,11年升值逾30倍,創下當時中國油畫作品最高的成交紀錄。[2]

背景

[編輯]

黃河協奏曲》在1969年問世數年後,《解放日報》美術編輯洪廣文需要借調人手繪畫宣傳畫作。1972年,年僅25歲的陳逸飛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隨即與夏葆元王永強張定釗秦大虎嚴國基奉調參與上海市《黃河》油畫組畫的設計。創作室位於漢口路309號的舊《申報》大樓三樓。

鋼琴協奏曲共成4個部分,這組畫也分為4幅。嚴國基畫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陳逸飛畫第二樂章《黃河頌》,夏葆元和王永強畫第三樂章《黃河憤》;秦大虎和張定釗畫的第四樂章《保衛黃河》,其中《保衛黃河》原本是畫毛澤東林彪在一起,後來林彪變節,需要重畫。[3]

在四幅作品中,陳逸飛的《黃河頌》最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畫一位紅軍外,身邊還有一位披著羊皮的農民,但陳逸飛認為一個人站在山嶺,會令畫面更簡潔有力,在第二稿剔走農民角色。這做法當時引起美術界爭議,認為這做法不能代表群眾,至少也得加個民兵。為了按自己的想法繪出該畫,陳逸飛為此要跟各領導打招呼、通關係。 [4]

陳逸飛為了畫士兵手握步槍的樣子,還找來了一張蘇聯油畫的印刷品,內容是列寧檢閱軍隊,一排排戰士手握步槍,陳逸飛為了研究這張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一個上午。

直至5年後,1977年舉辦的全軍美術展首次展出該作,其感染力和繪畫技巧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奠定了陳逸飛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陳逸飛決定出國,登機前一晚,突然決定要將數幅畫搬走,尤其是《黃河頌》。由於《黃河頌》大小非凡,陳逸飛要叫一班小兄弟幫手搬運,但畫作實在太大,要用兩輛自行車一前一後才可以載走,不料在拐彎時,《黃河頌》的畫布裂開了。據說後來的修復工作是由陳逸飛胞弟陳逸鳴負責。

畫作

[編輯]

《黃河頌》的筆工、構圖、色彩運用在中國美術界深受推崇,中新社形容該畫時指:「(作者)注重造型的塊面處理和筆觸表現,士兵的腳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筆刀兼用,積色較厚,刻畫既結實又瀟灑;色彩明亮,有光芒萬丈的金光感。」 

1997年元旦陳逸飛在《新民晚報》曾撰寫《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說:「《黃河頌》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羊倌,扎著羊肚子頭巾,扛著頭,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後,發覺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笑傲山河。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如熾的光感復還到畫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裡,畫了一小團紅布,形同一朵盛開鮮艷的小花,還在他的腳下,畫上一行斜飛南行的大雁。」[5]

1996年,該畫在香港蘇富比公司拍賣,以128.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中國最昂貴的油畫之一。2007年5月13日該畫將在嘉德公司拍賣會上再次拍賣,嘉德公司估價為2000萬元,後以4032萬成交,再創中國油畫成交紀錄。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