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学甲后社角集和宫

坐标23°14′17″N 120°10′36″E / 23.238048815730355°N 120.17658046580388°E / 23.238048815730355; 120.176580465803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后社角集和宫
后社角集和宫
基本信息
国家台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秀昌里69号
坐标23°14′17″N 120°10′36″E / 23.238048815730355°N 120.17658046580388°E / 23.238048815730355; 120.17658046580388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农历3月11日(保生大帝圣诞)谢戏酬神
建立时间道光七年 (1827年)
地图
地图
后社角集和宫
后社角集和宫
后社角集和宫蜈蚣公

集和宫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秀昌里的一间庙宇,主祀为保生大帝(原本为福德正神),陪祀神祇有中坛元帅、福德正神、猛虎大将、蜈蚣公等。是学甲后社角聚落的角头庙,也是学甲慈济宫上白礁谒祖学甲刈香的基本参与庙宇之一。该庙之蜈蚣阵是著名的特色阵头,也获文化部登录为文化资产[1][2][3]

建庙沿革  [编辑]

后社角集和宫初创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后社角十姓的公庙(后社角主要十大姓氏居民为 : 刘、陈、柯、郭、史、蔡、周、林、苏、黄)。建庙之后曾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日人犯台而遭焚毁重修一次,惟第一次重修时工事又未完备,导致结构不堪使用,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进行第两次重修。[4]

1929年因旧庙结构出现多处破漏,地方人士(黄立、柯宗、郭达、林碖等人)便再次发起重建之提议,重建之后更变庙名为集和宫。而今日集和工庙体的风貌,则是1967年所重建。[4]

轶事  [编辑]

一开始集和宫的主祀神祇为福德正神,其主要是负责镇守学甲社水尾,这是为与新寮(即今新达里)的普济宫所镇守的水头两者之间做为呼应。不过因后来庙方又分灵慈济宫保生三大帝、四大帝及中坛元帅来襄助镇守,碍于保生大帝神格高过土地公,因此便不得已将主祀神做更迭。[1]

艺阁[编辑]

集合宫为后社角最早的庄庙,学甲上白礁及刈香所见色彩缤纷的诸多艺阁中,蜈蚣阵作为集合宫的出阁阵头,然而起初之时,蜈蚣阵并不是由集和宫来承办组阵,祂是由下社角白礁宫所组成的艺阁,且样式类似一般的艺阁,后来是因为下社角人力较为缺乏,且在整组经费以及各项资源等顾虑下,才由后社角的一户黄姓有钱人家接回办理,且迄今已经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5][6][7] 此外,1991年起,基于神明的指示,必须设位奉祀蜈蚣阵的龙头与凤尾,且命名为“蜈蚣公”并定寿诞为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而成立以来都是以人力扛抬,因为所需的经费十分庞大,所以凡是报名参加 蜈蚣阵的神童都需要缴一些费用,尤其是扮最后位置的皇帝,所需要的金额更高。[8][9]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黄, 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2. ^ 黄,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台南: 台南县政府. 1998: 48–55. ISBN 9789570212020. 
  3. ^ 學甲後社集和宮「福德正神」14日進行闊別23年之久遶境祈福活動-活動| 數位台南地方新聞. tn.news.tnn.tw. [2024-01-29]. 
  4. ^ 4.0 4.1 集和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4-01-29] (中文(台湾)). 
  5. ^ 學甲後社集和宮「福德正神」14日進行闊別23年之久遶境祈福活動-活動| 數位台南地方新聞. tn.news.tnn.tw. [2024-01-29]. 
  6. ^ 台南市政府文资处. 學甲後社集合宮蜈蚣陣. 2017. 
  7. ^ 黄, 文博. 當鑼鼓響起臺灣藝陣傳奇. 台北: 台原出版社. 1991. ISBN 9789579261142. 
  8. ^ 黄, 文博. 臺灣民間藝陣. 台北: 常民文化. 2000. ISBN 9789578491557. 
  9. ^ 陈、黄、陈、李、谢、张、陈等, 彦仲、丽如、柔森、易蓉、宗荣、志远、仕贤等. 臺灣的藝陣. 台北: 远足文化. 1993. ISBN 97898676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