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林俊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俊颕(颕又作颖),台湾小说家。1960年9月8日生,台湾彰化人。高中就读国立台中二中,大学就读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前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攻读大众传播学系硕士。曾任职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2012年获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现专事写作。

生平[编辑]

高中二年级时即开始小说创作,1981年以〈开到茶靡春事了〉获得第一届全国学生文学奖大专组第二名。林俊颕长期与台湾文坛朱家成员交游,共组“三三集刊”。风格形塑之过程除中文系的师承背景,还有张爱玲的影响。[1]

出版多部长短篇小说与散文集。《我不可告人的乡愁》获2012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与金鼎奖;《人的梦》系列小说获2012年国艺会基金补助,正式出版时改名《某某人的梦》,获2015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与金鼎奖。《猛暑》获2018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2]

作品[编辑]

创作[编辑]

《是谁在唱歌》,散文集,麦田,1994。

《日出在远方》,散文集,远流,1997

《焚烧创世纪》,中短篇小说集,远流,1997

《大暑》,短篇小说集,远流,1990

《爱人五衰》,短篇小说集,千禧国际,2000

《夏夜微笑》,短篇小说集,麦田,2003

《玫瑰阿修罗》,短篇小说集,印刻,2004

《善女人》,短篇小说集,印刻,2005/2022

《镜花园》,短篇小说集,印刻,2006

《我不可告人的乡愁》,长篇小说集,印刻,2011;新星出版社,2013(简体字版)。[3]

《盛夏的事》,短篇小说集,印刻,2014

《某某人的梦》,中篇小说集,印刻,2014

《猛暑》,长篇小说集,麦田,2017

译作[编辑]

湖中女子,冷硬派长篇推理小说,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著,脸谱,1998

导演[编辑]

《我记得》,纪录片,目宿媒体,2022。

评价[编辑]

作品多取材自对生活体验的感受与观察:《是谁在唱歌》以小故事写出人际冲突、感官刺激与文化张力。《日出在远方》有作者对童年及读书时代的追忆与复述。《焚烧创世纪》叙述者始终周旋于同志之间,书中每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大暑》写出都市男女的深刻情感,成功营造旧时台北城的氛围。《爱人五衰》直面色衰相坏的镜花水月。《夏夜微笑》表达对同志情欲态度与看法,以“我”为叙述的声音,娓娓道出“深知此间一切终将隳坏”的后见之明。《玫瑰阿修罗》以佛书典故,描述光鲜行业背后的不可言说之恶。《善女人》应是让作者后来名声鹊起的台语书写的先声,以童年为素材,以家族书写为结构,并以诗般的语言展现作者成熟的文字功力。《镜花园》继续以诗化语言将意识之海里的翻腾呈现出来。《我不可告人的乡愁》以“现代的”与“斗镇的”两条主现编织出作者在家乡与当下生活的拉扯,暗示经济起飞的代价则是神话原乡与精神母土的双重失落。[4]《盛夏的事》写出旁观者的飘零心情。《某某人的梦》以非线性时间的叙事模式写出现实的荒谬与日常的繁琐。《猛暑》里的老人“我”则试图找出自己的主体性。金典奖评审陈芳明认为本书“虚构与异质空间的交错叙述”,开启了当代小说的全新领域。[5]

王德威评论其文字:“他的故事多描述时移事往的无奈,异国行旅的孤寂,或是种种爱欲追求的无偿。横贯其间的,是他对刹那繁华的执迷,以及繁华褪尽后的低回失落。这两种写作姿态其实相互为用,形成一种逻辑循环。”[6]

外部链接[编辑]

纪录片相关访谈[编辑]

林俊穎記錄文學朱家——看見純粹與堅持 [影音]

20120411《爱悦读》林俊颖——我不可告人的乡愁

刻划文学朱家心境——电影《我记得》放映暨座谈会

【影评】《我记得》:从世纪末的华丽走向现代苍凉,对记忆、政治、文学“绕道而行”的叙事法

朱家客厅——文学与热情的总合

2022.03.18 兰萱时间 专访【愿未央、我记得】朱天文、林俊颖

学位论文[编辑]

从“大暑”到“猛暑”:林俊颕小说分期研究》,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18年。

《论台湾同志小说中的抒情主体:以吴继文,林俊颖,张亦绚为讨论对象》,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19年。

抒情离现代:怀旧的能与不能——论林俊颕小说》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21年。

我“听”故我在:林俊颕家族书写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22年年。


[1] 【专访】林俊颕:写了二三十年还被说写得像张爱玲,那不就大完蛋了

[2] 从本书开始,封面的作者姓名用字作“林俊颕”。

[3] 陈孟君:〈林俊颖小说中的时间想像与神话辩证〉,《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49期,2012年1月,页64-91。

[4] 王德威,〈也是烬余录——评林俊颖《焚烧创世纪》与《日出在远方》〉,《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页56-62。


参考资料[编辑]

  1. ^ 董子琪. 【专访】林俊頴:写了二三十年还被说写得像张爱玲,那不就大完蛋了. 
  2. ^ 2018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台南市: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8年. 
  3. ^ 从本书开始,封面的作者姓名用字作“林俊颕”。
  4. ^ 陈, 孟君.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64-91. 
  5. ^ › downloadfile 國立臺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獎 请检查|url=值 (帮助). 
  6. ^ 王德威.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