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朱丽叶·凯普莱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于1898年所绘的茱丽叶

茱丽叶·凯普莱特Juliet Capulet)是英国文学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女主角,而男主角则是罗密欧·蒙泰古。这个故事在莎士比亚改编之前就已经存在,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一些早期版本中,女主角的名字是朱丽塔。然后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英语Arthur Brooke (poet)(Arthur Brooke)在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英语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中首次将女主角的名字改成茱丽叶。茱丽叶出生在意大利维罗纳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凯普莱特夫妇最小的孩子。虽然她曾经有年长的兄弟姐妹,但是根据当时的剧本来看,她是凯普莱特夫妇唯一幸存下来的孩子,所以茱丽叶也是凯普莱特家族唯一的继承人。童年时期的茱丽叶受到护士的照顾,后来她亦成为茱丽叶的知己与护卫。

年纪

[编辑]
英格兰画家弗兰克·迪克西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描绘的阳台场景

随着故事的进展,茱丽叶的14岁生日来临(她在亚瑟·布鲁克的诗中是16岁生日)。她出生于“拉默斯节前夕”(8月1日),所以茱丽叶的生日是7月31日(第1幕.第3景.第17-19行)。茱丽叶初登场时其奶妈指出当时“离拉默斯节尚有两个星期多一点”。(第1幕.第3景)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里茱丽叶非常年轻,她的父亲说她“身上看不出14年来的变化”(第1幕.第2景.第9行)。在历史上许多文化和时代,女性在这么小的年纪就会结婚生子。莎士比亚通过茱丽叶的追求者帕里斯说:“比她年纪更小的人,都已经做了幸福的母亲了。”(第1幕.第2景)莎士比亚也通过茱丽叶的母亲说:“在这维洛那城里,比你再年轻点儿的千金小姐们,都已经做了母亲啦。就拿我来说吧,我在你现在这样的年纪,也已经生下了你。”(第1幕.第3景)

然而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大多数的女性至少会等到21岁以后才会结婚,但是也有许多少女在11岁就被迫结婚生子。

罗密欧与茱丽叶是一个关于意大利家庭的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的观众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意大利人,所以普遍认为他们应该相当奇特-热情及多情的意大利男性和一位早熟、已经准备成为母亲的13岁意大利女性。凯普莱特夫人在茱丽叶同年龄的时候生下朱丽叶。《罗密欧与茱丽叶》以青年为主角,同时指出他们心里的冲动、激情、理想主义及本质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罗密欧与茱丽叶》将青少年恋人之间的迷恋转化成庄严的爱情。

性格

[编辑]
菲利普·赫莫杰尼斯·卡尔德隆所绘的茱丽叶

《罗密欧与茱丽叶》剧中的时间横跨4天以上。在这几天当中,朱丽叶的心理迅速成长,从青年进入成年,因为她必须处理生活的问题、爱情与热情,甚至死亡。她在剧中拥有一个潜在追求者(派瑞斯伯爵),但是却爱上了另一个人(罗密欧)。她私下与罗密欧结婚,并体验到表弟提伯尔特的死亡。罗密欧后来在父亲威胁下被迫离开城市,在他离开之前,她与罗密欧渡过一个短暂的激情夜晚。因为她拒绝与父母选择的男人结婚,所以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几乎决裂。茱丽叶后来也跟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照顾她的护士反目,并最终自杀在她死去的丈夫身旁。

莎士比亚笔下的茱丽叶是一个任性与聪慧的人物,尽管她非常年轻,她似乎也相当胆小。许多人认为茱丽叶是剧中真正的英雄,因为她的行为可以包容个性冲动的罗密欧。朱丽叶在她与罗密欧之间的行为互动设置底限:朱丽叶让他吻她,她承诺,她在他面前许下承诺,她提出他们结婚的建议。朱丽叶在罗密欧杀死泰伯特后宽恕他,展现成熟的特质,这与罗密欧的热情冲动恰好相反。此外,朱丽叶说谎并私下违反家人的意愿,这是对于传统意大利社会真正的反叛行为。这些行为及选择让朱丽叶建构出一个比她的家人,甚至是罗密欧认知下还要复杂的人格。

在茱丽叶首次登场时,她显露出顺从的个性,也缺乏处理事务的经验。因为她自己的社会经验不多,所以在许多方面都依赖着她的父母及护士。虽然朱丽叶并没有结婚的想法,但是因为母亲请求,所以茱丽叶愿意结婚。朱丽叶大部分的时候都跟凯普莱特夫人年轻时的行为一样,也希望会嫁给一个像她父亲一样有钱有势的绅士。派瑞斯伯爵在剧中本来是一个旁观者,然而他后来逐渐进入凯普莱特家庭中。他和朱丽叶在故事开始之前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他对朱丽叶感到兴趣主要是基于她的社会地位及家庭拥有的巨大财富,而不是针对她的美貌。他礼貌地要求茱丽叶凯普莱特以握着她的手,显然希望她开始准备替他生下孩子,越快越好:“她比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还要年轻”(第1幕.第2景.第12行)。朱丽叶另一方面也没有兴趣成为一个妻子与母亲(拥有派瑞斯伯爵骨肉): “(婚姻)是一种我不想拥有的荣誉”(第1幕.第3景.第68行)。甚至连她的父亲起初都认为她太年轻了,不应该结婚。这可能是一种考量到自己的妻子所产生的感情,如果她在嫁给他之前再等待几年的话会更快乐。他告诉派瑞斯伯爵让朱丽叶成熟几年之后再计划结婚,但他却傲慢的拒绝这项提议(第1幕.第2景.第10-11行)。当然,朱丽叶的心理在她与罗密欧见面后几分钟内产生一些变化,但是当她的母亲提到派瑞斯伯爵时,她的行为却回复到一个不成熟的、发牢骚,甚至几乎幼稚的状态。然而罗密欧的存在似乎促使她的心理逐渐成熟,她作出决定的速度很快,但是真正行动时则会反复思考。

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是罗密欧?
否定你的父亲,并且拒绝你的名字;
或者如果你不愿意,但宣誓对我的爱,
我将不再是凯普莱特。
《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朱丽叶的著名诗句[1]

罗密欧与茱丽叶之间产生浓烈的爱情后,罗密欧的心理似乎也更加成熟稳重。相较于他在压伤罗莎林期间展现出的痛苦和挫折,他对茱丽叶及她的家人的行为与态度通常都非常成熟。家族之间的世仇关系对他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已经舍弃它们。罗密欧与茱丽叶大部分的对话结构相当复杂。他们的押韵联句有时会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首。这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和协,并且显示朱丽叶可以轻易的融入罗密欧的文字游戏当中。

目前学者对于为什么罗密欧与茱丽叶会彼此相爱还不甚清楚,因为这不仅是身体魅力所直接造成的。他们在第一次见面后不到24小时后就结婚了。命运在故事中扮演持续性的作用。他们的爱情是“死亡标记” (第1幕.第1景.第9行),这对情人“是不幸的”(第1幕.第1景.第6行)。罗密欧觉得他受到星星的指引,就像舶受到船员的控制一样。这种想法可能是两个家庭注定要一起结束,结束争斗,他们的死亡可能是也或可能不是这种命运的一部分。不同的读者或观众对于《罗密欧与茱丽叶》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导致他们死亡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或许只是命运的一部分,也可能让人们对于命运感到震惊,导致这个故事成为真正的悲剧。无论如何,罗密欧与茱丽叶双方家庭之间的和平在他们死后终于来临。

现在的维罗纳

[编辑]
维罗纳传说中的朱丽叶的阳台,下方的墙上贴满许多情书

维罗纳,有1间声称是凯普莱特家族所有的房子已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它拥有一个阳台(被称为朱丽叶的阳台),在小院子里则有一尊朱丽叶的铜像。这里也是维罗纳最多游客造访的景点之一,虽然《罗密欧与茱丽叶》最早的版本是发生在锡耶纳而不是维罗纳。根据一个传说,如果一个人触摸茱丽叶铜像的乳房,他将会获得好运,所以雕像胸前的金属已经磨损相当严重[2][3]

很多人会将自己及挚爱的名字写在入口的墙壁上,这面墙也被称为朱丽叶之墙。许多人相信将名字写在那个地方将使他们的爱情永远存在。这个建筑在重建及清洗干净后,目前在外面的墙上放置墙板[4]或白色的纸[5]以供人们在上面写下姓名。

把情书贴在墙壁上也是一个传统(每年有成千上万人会这么做),但是必须经常雇用员工来保持庭院干净[6]

茱莉艾塔玛俱乐部

[编辑]

自1930年代起,许多寄给茱丽叶的信件陆续寄达维罗纳。截至2010年为止,每年收到的信件超过5,000封,其中四分之三是由女性寄出的。而美国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最多[7]。这些信件由当地志愿者接收并回复,他们在1980年代组成茱莉艾塔玛俱乐部(茱丽叶俱乐部),资金是由维罗纳市政府所提供的[7]

演出

[编辑]

玛丽·桑德森(Mary Saunderson)是第一位扮演朱丽叶的职业演员,之前扮演朱丽叶的演员均为男性[8]

英国演员奥丽维娅‧赫西(Olivia Hussey)曾经在1968年意大利导演法兰高·齐费里尼执导的《殉情记》电影扮演茱丽叶[9]

日本声优水泽史绘GONZO制作的日本动画罗密欧×茱丽叶》中替茱丽叶配音[1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ll speeches (lines) and cues for Juliet in "Romeo and Juliet" - Act 2 Scene 2. Open Source Shakespeare.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6). 
  2. ^ Verona’s Juliet statue removed after continued damage by love-seeking tourists. PBS NewsHour. 2014-02-27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3. ^ Tradition of touching Juliet statue's breast for luck now cause for rebuke. 《星条旗报》.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4. ^ ♥Juliet's Graffiti: Shakespeare's Verona. www.veronissima.com.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5. ^ Terna02 - Juliet’s graffiti at the D'Orsay Museum in Paris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9-07
  6. ^ Jonsson, Hermann. Verona - Romeo and Juliet. Desenzano Lake Garda Italy.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7. ^ 7.0 7.1 Hooper, John. Dear Juliet: the fans who write to Shakespeare's heroine. The Guardian. 2010-05-19 [201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8. ^ Halio, Jay. Romeo and Juliet.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8. pg. 100 ISBN 0-313-30089-5
  9. ^ Romeo and Juliet.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通过IMDB. 
  10. ^ Romeo x Juliet.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9) –通过IMDB. 
  • Bevington, David, Ed. Romeo and Juliet, The Bantam Shakespeare (New York, 1988)
  • Levenson, Jill L., Ed. Romeo and Juliet, The Oxford Shakespeare (Oxford, 2000)

延伸阅读

[编辑]
  • "Juliet's Taming of Romeo" Carolyn E. Brown;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500-1900, Vol. 36, 1996
  • "A 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Shakespeare's Juliet: Or Was It Merely Hormones?" Nancy Compton Warmbrod The English Journal, Vol. 69, No. 9 (Dec., 1980), p. 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