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笠诗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笠詩刊

笠诗社,是台湾现代诗诗社,其成立于1964年3月,是由注重台湾现实状况的一群现代诗人——白萩陈千武杜国清赵天仪林亨泰李魁贤、王羡阳、詹冰锦连吴瀛涛、黄荷生、古贝、薛柏谷等,在《台湾文艺》创刊两个月后,创办《笠》诗刊(双月刊)。[1]其前后网罗了台湾中坚及年轻一代的诗人,诗人逐渐摆脱1950年代现代诗社所过分主张“横的移植”的西化现象,歌唱自己生存的大地及人民,使现代诗学回归本土。

发展

[编辑]

草创时期的成员有林亨泰白萩杜国清陈千武赵天仪林宗源叶笛锦连李魁贤陈秀喜等人。1965年6月15日发行诗刊,10月15日该社依法正式完成登记,由黄腾辉担任发行人。

笠诗社的初创成员有:白萩陈千武杜国清赵天仪林亨泰、王宪阳、詹冰锦连吴瀛涛、黄荷生、古贝、薛柏谷等人。不过薛柏谷始终没有参加社上活动,古贝、王宪阳先后退出笠诗社。至于几位笠诗社的重要成员,巫永福陈秀喜杜潘芳格、张彦勋等人,则是后来加入。林焕彰乔林施善继、林锡嘉、岩上沙白等人曾加入笠诗社,不过后来相继离开。

年会

[编辑]

“笠”诗奖

[编辑]

活动

[编辑]
  • 1982年8月28日笠诗社主办“台湾现代诗的殖民统治与太平洋战争经验”座谈会;同年10月30日该社与“阳光小集”合作,举办第3届的“诗与民歌之夜”。
  • 1983年5月1日诗社和自立晚报的“自立副刊”合办“蓝星、创世纪、笠三角讨论会”,讨论“现代派以后诗坛的演进”和“主要社团运动的影响”二大主题。
  • 1986年该社与台湾日报副刊、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合办“现代诗人看童诗的新方向”座谈。
  • 1988年诗社1月14日主办第3届亚洲诗人会议,以“诗人在亚洲发展中的角色”为题进行讨论;同年该社在台南神学院举办“诗的飨宴”与“诗的交谈”活动,并在会后刊载大会的讨论内容,在笠诗刊第142期。
  • 1989年该社在巫永福家举办现代诗座谈会,以巫永福作品〈祖国〉为中心,讨论“台湾人的唐山观”,诗刊第149期刊载讨论的内容。
  • 1993年7月24日笠诗社与蕃薯诗社耕莘青年写作会在台北市耕莘文教院4楼举行庄柏林诗集《苦楝若开花》的讨论会;同年12月12日该社在台中上智社教研究院举办台湾文学研讨会,邀请诗人叶笛以“反逆性格的诗人金子光晴赖和”为题进行演讲。
  • 1995年8月24日该社主办“九五亚洲诗人会议”,在日月潭教师会馆举办,一连五天,180多个来自多国诗人与会,大会主题是“迈向21世纪的诗文学”,除了论文发表,还有诗歌朗诵等活动。
  • 1998年2月6日笠诗社在台北市诚品书店敦南店举办“斗笠下的弦歌:缤纷小诗,混声合唱”活动,有黄腾辉庄柏林李魁贤李勇吉莫渝陈谦叶秀菊林建隆等诗人与会。
  • 2004年10月2、3日,为庆祝创社40周年,国立台湾文学馆主办“笠诗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
  • 2014年5月10日,为庆祝创社50周年,由陈谦筹划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主办“笠诗社与台湾现代诗发展学术研讨会”。

出版

[编辑]

除了出版笠诗刊,诗社还会出版同仁的个人诗集、集结同仁的作品来展示成果。目前已知的出版物及出版活动有[2][3]

  • 1965年10月25日诗社出版成员作品8种,有: 白萩的《风的蔷薇》 、杜国清的《岛与湖》、 林宗源的《力的建筑》、 吴瀛涛的《冥想诗集》 、 桓夫的《不眠的眠》 、 詹冰的《绿血球》 、 赵天仪的《大安溪畔》 、 蔡淇津的《秋之歌》。
  • 1970年该社出版《华丽岛诗集》,选译65家的作品,收录104首诗作,是第一部日译的台湾诗选。
  • 1986年3月16日举行“台湾诗人选集”出版酒会。该选集是由诗社同仁的诗集所构成,包含白萩巫永福杜国清林亨泰非马陈秀喜沙白等诗人共30册。
  • 为庆祝创社15周年,诗社在1979年6月出版《美丽岛诗集》,收录诗社同仁白萩、巫永福、杜国清、林亨泰、非马、陈秀喜等36人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推出《台湾现代诗集》。
  • 为庆祝创社26周年,诗社在1990年7月26日台大校友会馆推出“台湾诗库”丛书,以及《台湾精神的崛起》。
  • 1992年10月18日,赵天仪陈明台李敏勇等人主编的《混声合唱》一书出版,收录78位会员的作品,多达几千首诗。
  • 1994年5月10日该社出版同仁叶笛的第二本诗集《火和海》。
  • 1995年该社主办“九五亚洲诗人会议”,编印了《九五亚洲诗人作品集》与《亚洲诗人会议论文集》二种。
  • 2009年7月15日笠诗社在国立台湾文学馆举行笠诗选《重生的音符》新书发表会。
  • 2022年5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当代诗学》学刊第17期制作“笠诗社诗人作品及其诗论研究”专号,陈谦主编。

笠诗刊

[编辑]
  • 笠诗刊是在1964年6月15日创刊,双月刊。1965年10月15日“笠”诗刊第9期出版,改由枫堤担任执行编辑。1971年,由于儿童文学兴起,因此笠诗刊第45期开始设儿童诗专栏[4]
  • 笠诗社相当重视时间,每几年就会推出纪念专号,发表回顾诗社发展的文章。1969年4月15日第30期推出“笠五周年纪念专号”,收录陈明台〈笠诗志五年记〉等文章。1980年12月15日“笠”诗刊出版第100期,社员策划“笠百期的回顾与展望”专辑。1997年8月笠诗社发行第200期诗刊,策划“二百期纪念专号”。除了庆祝、回顾诗社发展,笠诗刊有时也会策划前辈诗人与同仁的专辑,来纪念他们。1991年4月笠诗社就推出第163期“陈秀喜女士纪念专辑”来纪念同仁陈秀喜女士[4]
  • “笠”诗刊虽然不是政治性格相当浓烈的诗刊,偶尔还是会因文章涉及人事作品的臧否,而引发争议。1970年10月15日第39期刊登白萩岩上赵天仪郑炯明等社员对罗门〈麦坚利堡〉这首长诗的评论文章,引发罗门与笠诗社的笔战[4]
  • “笠”诗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1986年8月第134期推出“诗与政治”专题,讨论诗与政治的关系,当时还未解严,这样的议题相当敏感。1990年以后,本土意识更为高涨,诗社在1994年8月推出“为台湾写的诗”特辑(第182期),刊载李魁贤等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台湾的爱[4]
  • “笠”诗刊有时会策划专辑,刊载诗社所举办的活动的纪录,以及与会人士所发表的论文、评论、作品。1987年12月,第142期诗刊就推出“1988亚洲诗人会议大会”专辑[4]

评介

[编辑]
  • 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对笠诗社的评价是:以本土为主,表现台湾作家和诗人的传统的奉献精神、团结心和向心力;“笠”和“台湾文艺”继承台湾新文学运动一脉相承的传统精神──对时代与社会强烈的批判精神[6]
  • 1994年12月23日,中央日报副刊“现代文学史话系列”有“笠诗刊”专辑,内容包括笠诗刊创刊人兼首位主编林亨泰述说“笠”的精神;该刊也访问曾任多次主编笠诗刊的白萩,谈论笠诗刊的缘起及发展脉络[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莫渝. 《笠詩社演進史(1964~2014)》. 高雄市: 春晖出版社. 2014: 页24. ISBN 9789865798277 (中文). 
  2. ^ 陈信元/主编、南华大学编译出版中心/编纂,《台湾地区文坛大事纪要(民国81年-84年)》,台北市:文建会,1999年初版。
  3. ^ 李瑞腾/总编辑,《2009台湾文学年鉴》,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2010年12月。
  4. ^ 4.0 4.1 4.2 4.3 4.4 4.5 文讯杂志社/编辑,《光复后台湾地区文坛大事记要(增订本)》,台北市:文建会,1995年6月2版
  5. ^ 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4年9月再版,页198、页199。
  6. ^ 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3年10月20日再版,页1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