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方战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方战线

西方战线是形容整个一战二战中位于德国以西、协约国(一战时期)或同盟国(二战时期)以东边境的军事争夺。这一种“武装边境争夺”的形式在整个战时被称为“战线”。

在两次大战的大部分时间,欧洲另一面亦同样形成了东方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编辑]
西线及海事竞赛的地图,1914

一次大战爆发(1914年7月28日)的几个月后,直至1918年整个夏季,西线相对疆持地构成了一道以堑壕模式的阵地战,战线由北海岸线以南至瑞士边界。两军皆意图破坏带刺的金属丝网并穿过对方的堑壕线,双方均使用了庞大的炮队对随之而来的成千上万士兵进行轰炸。战斗可以持续好几个月而且攻守两方前线的伤亡人数估计约10万人。在这一种大规划进攻下,仍只有小部分的前线得以前进不足1至2公里。

对着西面法国英国(由大英帝国英国殖民地组成)构成的庞大协约联军,德国从东面派上西线的野外部队,皆是主力的百万大军。美国于1917年参加战争,自此参战美军由1918年夏季后约50万人上升至休战签署日(1918年11月11日)前的百万大军。

从另一边身为协约国成员的意大利跟与德国奥斯曼帝国结盟的奥匈帝国再辟一条亚平宁战线南方战线),使到需谋划的战线进一步分散。

一战期间,很多协约国士兵(主要是法军和英军)被陷于西线战壕。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编辑]

占纳粹德军的百份比:在1944年大约40%。

在1943年初期(直到7月或9月),轴心国部署好占总数40%的部队(并非德军)来对抗西欧的盟军。这数目包括除了巴尔干外的所有前线,这条才被算作西面前线。在1944年的统计中,纳粹的盟友被排除在计算范围以外,主要原因是:“那里几乎不存在任何一支能在前线能同样扣成具威胁(战略意义上)的其他轴心部队”。

二战时的西线范围大致上限制于相等在一战期间的地理区域。比较而言二战更进一步扩大战线范围,西线远至英吉利海峡,东线后来成为冷战时期的铁幕。虽然身处西欧,但于挪威和意大利发生的作战通常也不算入为西线的一部分,而只视为独立的战役。

在整个二战期间西线被区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 第一阶段由1939年9月持续至1940年。它以假战和盟军作开始布防作开始,即为建立一个大多与一战时期类同的前线。第一阶段持续至法国沦陷,并在1940年6月赢得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胜利。正当法国被迫有条件地向德军投降时,英国已经借孰克尔克大撤退,将英国远征军撤返英国本土。
  • 第二阶段由1940年夏季末直至1944年夏季初,一个僵持状态沿着英伦海峡所构成,因为除了空军突袭,任何一方的实力也不足以侵略对方的领土。而在这阶段期间双方的主要战略行动已转移到东线
  • 第三阶段亦即最终阶段始于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正式由D日(D-Day)的霸王行动展开。盟军一方当时由美军、英军和加拿大军团(及个别不同国家的部队)构成,他们成功地在法国北部取得第一个位于诺曼底的滩头据点。等到1944年秋初西线已大致恢复回一次大战时的边界状态。对峙的局势于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无条件地退出而终结。等到此时西线盟军已经将前线推进至由波罗的海丹麦东岸,沿着易北河南岸,通过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进入奥地利及意大利北部。这无疑是一场庞大的持久战。

参看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