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对局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7年2月11日) |
不朽对局(The Immortal Game),是指1851年6月21日在伦敦国际象棋锦标赛上,阿道夫·安德森与莱昂内尔·基席里茨基在休息时间下的一场对局。对局中,执白棋的安德森在大胆牺牲了一个象,两个城堡以及后之后,以剩下的单象双马对皇后、城堡、骑士、主教俱全的对方完成了将死,后来获名为“不朽对局”。1996年,威廉·汉姆利称赞此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萨维利·塔塔科维称赞本局“美丽”。
综述
[编辑]阿道夫·安德森是当年的顶尖棋手。他在1851年的伦敦国际象棋锦标赛(史上首次世界锦标赛)中获冠后,被不少人视为世界第一棋手。莱昂内尔·基席里茨基则是一名在巴黎教棋为生的导师。他擅长下让子棋,与高手作赛的表现实属一般。
不朽对局发生在伦敦的Simpson's-in-the-Strand餐厅,当时正值一场正式锦标赛的休息时段。基席里茨对这盘棋局印象非常深刻,事后将棋局投稿到自己在巴黎的棋会上。法国国际象棋杂志La Régence在1851年六月号刊登本局。1855年,奥地利大师 Ernst Falkbeer为本局赐名“不朽对局”。
本局被誉为19世纪浪漫主义棋局的典范。它视快速开局和攻击为致胜之道,弃子和反弃子经常出现。(如不接受弃子,被认为有失风度。)棋手往往对弃子毫不犹豫。这些棋局的攻防快速,甚有观赏价值,但有些棋步已在今日被淘汰。
本局中,安德森犠牲了一象(11步),双城堡(由18步起)和皇后(22步),成功将死只有三只兵被吃的基席里茨基,体现了活跃的棋子远比帐面上的子力重要。
本局的某些印刷本有误。
对局
[编辑]白棋: 阿道夫·安德森 [2]
黑棋: 莱昂内尔·基席里茨基
1. e4 e5 2. f4
- 白方以王翼弃兵开局,换取更快的开局速度。这是十九世纪极流行的开局,20世纪初期,由于黑方防御技术的深入研究,其使用者开始减少。
2... exf4 3. Bc4
- 弃主教。3...Qh4+可让白方无法王城堡易位,但3.Nf3较常见。不过Qh4+暴露了黑方皇后,如白方沿Nf3进攻可领先一步。
3... Qh4+ 4. Kf1 b5?! (见图)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这招是“布莱恩反弃兵”。基席里茨基对此有深入研究,现代认为本步不可行。
5. Bxb5 Nf6 6. Nf3
- 常见开局步法。以马进攻黑方皇后,逼其浪费一步移动,减慢了开局。
6... Qh6 7. d3
- 白方强化了对中央的控制。德国大师Robert Hübner建议改行7.Nc3。
7... Nh5
- 本步威胁下一步...Ng3+将军,并保护f4的兵。但本步令马处于棋盘边缘位置,威力大大削弱,而且没有调动出新的棋子。
8. Nh4 Qg5
- 基席里茨基事后认为8...g6较佳。
9. Nf5 c6
- 本步解除对后前兵的绑定,并攻击对方的主教。但现代的电脑分析指9...g6较佳。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被动弃子。如果黑棋接受,皇后将被困在里面,减慢开局。
11... cxb5?
- Hübner认为这是黑方的致命错误:吃子虽然让子力占优,但进一步减慢了开局,导致白棋能快速进攻。他建议改走11...h5。
12. h4!
- 白方f5的马保护了兵,同时攻击黑方皇后。
12... Qg6 13. h5 Qg5 14. Qf3
- 白方有两个潜在的攻击路线:
- Bxf4,卡住皇后,令其无处可逃;
- e5,攻击黑方f6马,同时让皇后威胁a8的城堡。
14... Ng8
- 黑方解除威胁,但开局进一步受阻:黑棋只有皇后不是在初始位置上,而皇后的位置相当不利,白方已控制棋盘上大片空间。
15. Bxf4 Qf6 16. Nc3 Bc5
- 黑方普通的一著,同时攻击g1的城堡。
17. Nd5
- 白方反击,威胁皇后,下一步Nc7+更可同时攻击黑王和马。Richard Réti 建议改行17.d4 和18.Nd5。17.d4 Bf8及18.Be5 则更强。
17... Qxb2 (见图)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黑棋吃兵,并威胁吃a1城堡同时将军。
18. Bd6??
- 白方犠牲双城堡, 但Stockfish 的分析指出这是一部大漏着。Hübner也指白方有大量其他步法可以选择,并相信至少有三步比18.Bd6好:18.d4, 18.Be3, 或18.Re1都更强,不需犠牲这么多子力。电脑程式Chessmaster指18. Bd6的主要目的是将皇后从a1–h8上移开。黑方于是无法走18...Bxd6? 19.Nxd6+ Kd8 20.Nxf7+ Ke8 21.Nd6+ Kd8 22.Qf8#。加里·卡斯帕罗夫指上列这些步法平凡无趣。Bd6出众的原因,是因白方愿意犠牲惊人的子力。
18... Bxg1??
19. e5!
- 弃另一支城堡。本步将皇后从防守中调开,两局内可以将军: 20.Nxg7+ Kd8 21.Bc7#。
19... Qxa1+ 20. Ke2
- 黑方攻击已经停滞。黑方于底行有皇后和一支主教,但无法立刻调动来攻击;白方的攻势则毫无阻碍。基席里茨基称他在本步后投降。Hübner提及 Friedrich Amelung 在Baltische Schachblaetter杂志1893年号指基席里茨基有行出20... Na6,但安德森然后说出将军的步法。牛津象棋导读亦指黑棋这刻投降,参考了1851年的资料。[5]无论如何,最后这几步估计没有在棋盘上真正走出来。
20... Na6
- 黑马保护c7以阻止白方21.Nxg7+ Kd8 and 22.Bc7#的将军。另一防御策略是20...Ba6 ,让黑王经Kc8和Kb7逃走。但白棋只需继续21.Nc7+ Kd822.Nxa6,如黑棋走22...Qxa2(以保护f7,防止Bc7+、Nd6+和Qxf7#),白棋可23.Bc7+ Ke8 24.Nb4胜出,或黑棋走22...Bb6(阻止Bc7+),白棋则应23.Qxa8 Qc3 24.Qxb8+ Qc8 25.Qxc8+ Kxc8 26.Bf8 h6 27.Nd6+ Kd8 28.Nxf7+ Ke8 29.Nxh8 Kxf8亦可胜利。
21. Nxg7+ Kd8 22. Qf6+! (见图)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8 | 8 | ||||||||
7 | 7 | ||||||||
6 | 6 | ||||||||
5 | 5 | ||||||||
4 | 4 | ||||||||
3 | 3 | ||||||||
2 | 2 | ||||||||
1 | 1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 白方弃后来击破e7的防线。
22... Nxf6 23. Be7# 1–0
- 最后,黑方的子力有巨大优势:黑方多一后、双城堡、一主教,但这些都无法阻止白方以馀下的两骑士一主教将死黑王。
流行文化
[编辑]备注
[编辑]- ^ Kling and Horwitz: The Chess Player, July 1851
- ^ 安德森事实上执黑棋,但由于他先走[1] ,本文以白棋显示,以符合现代白棋先走的习惯。
- ^ Kasparov, 2003, My Great Predecessors, part I, p. 24
- ^ 有些来源指后著是18...Qxa1+ 19. Ke2 Bxg1 20. e5.
- ^ Hooper & Whyld (1992)
- ^ Anderson, Poul. The Immortal Game.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February 1954: 115–124.
参考文献
[编辑]- 林峰 殷昊. 《国际象棋词典》.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第36页. ISBN 978-7-80740-474-3 (中文(简体)).
- Chernev, Irving. The Chess Companion. 1968. ISBN 0-671-20104-2.
- Eade, James. Chess for Dummies. 1996. Foster City, CA: IDG Books Worldwide, Inc. ISBN 0-7645-5003-9.
- Hooper, David; Whyld, Kenneth, Immortal Gam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ess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19-280049-3
- Hübner, Robert. "The Immortal Game." American Chess Journal, 3 (1995), p. 14-35.
- Kasparov, Garry. My Great Predecessors, part I. Everyman Chess. 2003. ISBN 1-85744-330-6.
- Kavalek, Lubomir. Chess (newspaper column). Washington Post. July 2003.
- Savielly Tartakower and J. du Mont. 500 Master Games of Chess. Dover Publications, June 1, 1975, ISBN 0-486-23208-5.
- Shenk, David. The Immortal Game: A History of Chess. Doubleday. 2006. ISBN 0-385-51010-1.
连结
[编辑]- Lionel Kieseritzky: La Régence, July 1851
- Kling und Horwitz: The Chess Player, July 1851
- The Immortal Game in portable game notation (although with incorrect 18...Qxa1+, not 18...Bxg1)
- Adolf Anderssen vs Lionel Adalbert Bagration Felix Kieseritsk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chessga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