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被动语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被动语态(antipassive voice,常缩写为antip或ap)是一种在及物动词上用以将受词“删去”的语态。它和被动语态多少有相似之处,差别在于被动语态“删去”主词,反被动语态“删去”受词。反被动语态存在于许多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美洲原住民语言之中。[1]

反被动语态可见于作通格语言中,在其中,反被动语态被用以“删去”受词并将本来由作格表达的施事者(主词)角色改以通格表达;此外,反被动语态亦可见于相当数量动词同时对主词和受词有人称一致主宾格语言中,在其中,反被动语态被用以删去动词的受词一致词缀,像马赛语科曼奇语英语Comanche language卡维拉语英语Cahuilla language等语言皆为此种有反被动语态的(且同时对主词和受词有人称一致的)主宾格语言;此外,相当数量的正动-反动语言英语Direct–inverse language亦有反被动语态。

反被动语态在静动语言英语Active–stative language以及动词不与名词保持一致或只与一个论元保持一致的主宾格语言中很少见,[2]仅有像克隆戈语英语Krongo language[3]桑海语中的Koyraboro Senni等少数的语言为此规则的例外,[4]而这两种语言皆有某种在有反被动语态的较典型的语言中少见的反被动标记。

用例说明

[编辑]

以下为反被动语态的运作机理:

假设有一个语言,它的一个句子有著“我-作格 东西-通格 吃”这样的形式,并可解作“我吃东西”,则该句加入反被动语态标记后,其形式可能会变为“我─通格 吃-反被动语态”这样,而在反被动语态下,其意则可能解为“我吃东西”。

就如被动语态般,被删去的论元往往可借由可选的补语论元来“补回”,因此上述的“我-作格 东西-通格 吃”这例,其“补回”被删去论元的句型以说明被删去的论元所指何物的状况,可能会变成类似“我─通格 东西-夺格 吃-反被动语态”的样子。

反被动语态常带有语气方面的含意,并可能使句子处于非完整体起始体可能语气的状态等。

反被动语态常用以使某些论元变成关系子句可修饰的句法枢纽英语Syntactic pivot或用以协调句子或相似的结构等。像例如在迪尔巴尔语中,相连的句子里被省略的论元必须是以通格标明者,因此在迪尔巴尔语中,下面的句子是不合语法的:

*baji jaɽa bani-ɲu balan ɟuɡumbil buɽa-n
阳性-通格 男人-通格 来-非未来时 阴性-通格 女人-通格 看见-非未来时
中译:那男人来到并看见那女人。

在上面的相连句子中,被省略的论元其格会是作格,也就是及物动词的施事者,这在迪尔巴尔语中是不合规则的。为了要使此含意的句子合于句法,反被动语态这个将本来以作格标明的(表施事者的)论元改以通格标明的语态,必须使用,且在迪尔巴尔语的反被动语态中,及物动词中本以通格标明的(表受事者)论元需改以与格标明,如下所示:

baji jaɽa bani-ɲu baɡun ɟuɡumbil-ɡu buɽal-ŋa-ɲu
阳性-通格 男人-通格 来-非未来时 阴性-与格 女人-与格 看见-反被动语态-非未来时
中译:那男人来到并看见那女人。

巴斯克语的例子

[编辑]

巴斯克语亦有反被动语态,它将施事者改以通格标明,但未必删去原有处于通格的受词。这使得主词与受词带有相同的格位标记。如下所示:

Gauza miragarriak ikusi ditut (nik)
事物 美妙的-众数-通格 看见-完成体 有-现在时-众数-我 (我-作格)
我看见了美妙的事物。

若使用反被动语态,这句子就会看起来如下:

Gauza miragarriak ikusirik nago / ikusia naiz
事物 美妙的-众数-通格 看见-完成体-状态体 我是 / 看见-完成体-动作体 我是
我看见了美妙的事物。

注释

[编辑]
  1. ^ Antipassive constructions
  2. ^ Nichols, Johanna;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Space and Time; pp. 154-158. ISBN 0-226-58057-1
  3. ^ WALS - Krongo. [201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4. ^ WALS - Koyraboro Senni. [201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