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伶四大皇后选举
女伶四大皇后选举,是1930年由天津的《北洋画报》所举办的一次选举,目的是选出当时京剧界公认最佳的四位女性旦角演员,在当时中国戏剧界娱乐界造成很大的轰动和回响。这个事件也反映了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许多面向。
背景
[编辑]在近代以前,也有类似于此活动的菊选,其与有长久传统的妓女花榜一脉相承,方式是由文人之间私下聚会,选出心目中的好演员来表彰,如在清代的北京,每逢科举会试之年必菊选一次,选十或二十名,二十名则分文武(旦生二榜),放榜时选名胜之地,通知入选者师徒参加盛会,入选演员声望增加生意也会变好。
而利用现代报刊采公开的方式来举办类似的选举,则始于清末文人李伯元在上海办《游戏报》中的花榜,之后类似的妓女花榜选举陆在续各种小报出现。演员的公开选举也在民初开始出现,如北京的《顺天时报》,于1917年即曾举办过票选名角名剧的活动。但一直要到了1930年代,即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这类的选举才更加风行热络,许多娱乐性报刊纷纷举办各种演员票选活动,而其中又以女伶四大皇后选举最轰动,最受注目。
选举经过
[编辑]1930年5月3日,天津《北洋画报》的戏剧专刊出刊满百期,除了刊有一些纪念性的文章之外,并发布了四大女伶皇后选举的公告。其大致内容是希望借由所谓的“公意选举”来解决戏剧界对于谁才是四个最佳女性旦角演员的争论,其投票方式采不记名投票,每期的北洋画报都会附选选票,将所选的四个人写上寄至报社即可。期限为一个月。
但过了一个月之后,《北洋画报》又“应读者要求”延长选期半个月,并且每天公布各演员的票数。开始公布票数之后,各演员的支持者开始紧张,拼命追赶竞争,票数突然开始快速增加,甚至到最后两天,各主要女演员的票数都增加了一倍之多。当时参选者之一的章遏云回忆到当时演员和捧角者都努力互相竞争,造成《北洋画报》销路大为增加。
选举结果
[编辑]最后经过激烈的竞争,票数依序为胡碧兰、孟丽君、雪艳琴、章遏云获选为四大女伶皇后,而其中在当时受重视的女演员之一新艳秋则落选为第五名。前几名得票数都在两万票上下,以当时全国最大报纸上海《申报》的销售量约数万份来比较,《北洋画报》以一个小报,能达成此的票数是相当可观的,也是在当时各报刊所办演员选举中少见的。
还举结束后,在当期的《北洋画报》刊登了四人的照片上面画了后冠。并撰文强调四个当选人在演技、武功、唱腔等方面各有优点,因此无分先后,盼望平息支持者们可能的争端,根据章遏云回忆,当时有不少落选者的支持者认为有作弊伪造选票等,在各个报刊上引发很多争论攻讦。
《北洋画报》并进一步征求各演员的当选贺词,于是之后几期的戏剧专刊上出现了读者的各种贺表文书,如给胡碧兰的贺表中,作者自称臣,模仿古代皇后登基的贺表文字形式,并用古雅的文字把演员的种种好处吹捧一番,而其中一个章遏云的支持者,甚至因为她只得到第四名,非常难过,在贺词写道“臣甯蹈东海死耳,岂能于小朝廷求活耶?”表现出支持者的“忠心”。
事件的历史分析
[编辑]捧角文化的发展
[编辑]随著京剧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发展,一种演员与观众之间捧角文化逐渐产生,参与的“捧角家”来自于有钱商人、文人、学生、清代遗老等,他们用赠诗、写剧评、捧场、经济援助等方式与演员们建立私下的关系,并进一步一起认同其所支持的演员,并希望所支持的演员能有好的形象和地位。
四大坤伶选举的参与,即反映了捧角家们的这种心态和作法。选举这种看似较有公信力的竞争方式(相较而言,剧评或赠诗里的吹捧比较像是一家之言),使他们甚为在意胜负,用尽各种方式希望所支持的演员能够获胜,以提高所支持者其在戏剧界的形象,选后贺表的内容中的吹捧和落败者的失望,更鲜明反映他们对演员的认同感。
女演员地位的改变
[编辑]在近代以前,京剧的舞台上仅有男性演员,一直到清同治年间才有女演员开始在上海出现,并逐渐影响到天津武汉,最后是北京。但早期的女演员地位低下,被视同于妓女,而她们演的戏,也被一般看戏人士评为“不入流”,捧场的观众也大多是喜好女演员的外貌或为私下结识女演员而来。
但到了1930年代,随著女演员人数的增加以及技艺上的进步,虽然对她们轻视仍然存在,且女性旦角在京剧艺术上的地位仍不能与“四大名旦”为首的男性演员相提并论,但已经有不少剧评开始对她们另眼相待,认为顶尖的女性演员已足以匹敌男性演员。
在这场选举中即可以看到这种对京剧女演员看法的改变,首先“四大皇后”即是因为先有“四大名旦”而出现的头衔,即表示虽然认为男女演员之间仍有差距,因此要以性别作区分来选举,但也认为女性演员中,足以选出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演员,而不再完全是“不入流”的。其次,在选举的过程及结果里,她们被支持者的文字们形塑成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形象,而虽然许多投票的人不一定是因艺而是因色才支持某位女演员,但《北洋画报》却更强调她们唱腔、身段、武功表现等方面的优异,来展示这各选举结果的合理性。
新式媒体与“公意”的展现
[编辑]新式的媒体报刊在清代后期开始出现,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获取资讯的重要管道,并在市民心中取得了较高的地位权,重要的报纸如上海的《申报》开始成为具有公信力的消息来源,并藉著读者投书成为市民发抒讨论看法的媒介,但尽管如此,仍然只能是少数精英人物参与其中。
娱乐性质的小报则改变了这种情形,其轻松娱乐的性质让更多人能参与投稿,而类似选举的举办则让在民国时期现实政治混乱之下,无从表达民意的市民,有了一种抒发意见的管道。《北洋画报》即为小报性质的刊物,其所举办的这次选举即发挥这种展现“公意”的作用,各派的捧角家虽然平常也会自己替支持的演员奉上种种响亮的称号,但其远不及这种以“公意”为号召的选举所得到的头衔来的重要,因此这次选举能受到大家的欢迎重视。而报刊则藉菊选的方式,也可看出其企图在广大的戏剧观众之中,掌握“公意”的力量,借此来增加其刊物的权威性及发售量。
参考资料
[编辑]- 刘嵩崑《梨园轶闻》〈四大皇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 章遏云,《章遏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 叶凯蒂〈从护花人到知音〉,见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