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婆罗门王朝,是公元7-8世纪时期南亚信德地区的佛教-印度教王国,由632年生存至724年,传三代。有关其存在的大多数信息都来自波斯历史书察克纳马(或称印度和信德史),它是另一个印度教王朝拉伊王朝的继承人。

历史[编辑]

王朝建立者是一个名为察克(633-711)的婆罗门,他本是拉伊王朝末代国王沙哈西二世的首相,国王驾崩后他与守寡的皇后结婚,因国王无子嗣,他们的婚姻使他得以夺取王权。

这个王朝引起了倭马亚王朝的不满(因海盗和绑架活动),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本·哈卡姆将一支庞大的军队交给了州长哈查吉·伊本·优素福,但由于哈里发的去世,没有试图吞并信德。穆罕默德·本·卡西姆将军在他的儿子和继任者瓦利德一世的统治下于710年入侵信德,并杀死了婆罗门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达希尔,这里成为倭马亚王朝的一个边陲地区。

宗教政策[编辑]

婆罗门王朝支援印度教的信徒,同时迫害佛教徒。这在阿拉伯攻势期间产生了负面影响。虽然佛教徒没有与阿拉伯人合作,但他们没有进行必要的抵抗(换取向阿拉伯人交税得到信仰自由)。

参考[编辑]

  • Wink, André (1991). Al- Hind: The slave kings and the Islamic conquest. 2. BRILL. pp. 152–153. ISBN 9004095098.
  • Burton, Richard (1851). Sindh and the Races That Inhabit the Valley of the Indus.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pp. 14–15. ISBN 97881206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