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台湾战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定台湾战图》是一套清代御制的铜版图,描绘清军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战役。

1786年(清乾隆51年)11月爆发的林爽文事件,是台湾清治期间最大规模民变,至1788年(乾隆53年)2月止才被平定,被乾隆帝列为“十全武功”之一,并命宫廷画师绘制此战图,以表彰其功绩。

图面内容[编辑]

这组战图目前有公开出版的是,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出版的“清代御制铜版图”中《平定台湾战图》的12幅:诸罗之战、攻克斗六门、攻克大里杙、攻剿小半天山、枋寮之战、生擒林爽文、生擒庄大田、厦门登岸、凯宴诸将、大武垅之战、集集埔之战、大埔林之战。[1]另外,台湾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有收藏其中的8幅:大剿诸贼开通诸罗并进攻斗六门、大埔林之战、攻克斗六门、攻剿小半天之贼匪、大武垅之战、枋寮之战、抵厦门登岸并巴图鲁侍卫等皆平安渡海凯旋、赐凯旋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等宴。这是前者12幅中的8幅。[2]

此12幅战图并未包含平定林爽文事件的所有战事,其内容系事件的后半部,乾隆皇帝派大学士福康安赴台督办军务后,福康安自乾隆52年(1787)十一月初六于鹿港登陆台湾至乱事平定凯旋回大陆止,战图呈现期间的10场重要战役和2幅凯旋场景。

以下依照福康安征讨路线的顺序,来观赏这组战图所对应的各场战役之重点实况。[3]:152-161

‘诸罗之战’图:1787(乾隆52年)十一月初二福康安海兰察等于鹿仔港登陆,部署后于初六进军,经二林、麦仔寮,初七抵元长庄,初八打通仑仔顶、仑仔尾,越过牛稠溪,抵达诸罗城(事件后记功改名嘉义,今嘉义市),解围被困半年的诸罗城。此图以诸罗城为场景,城内及城外近郊皆纳入图中;诸罗城已解围,城门大开,城内平静;城外仅剩有清军与反抗军的零星作战;此图所表现解围后的景象。

‘大埔林之战’图:诸罗之战后,林爽文退到斗六门。清军攻下诸罗城后,二十日发兵北上,民变群众盘踞在中林、大埔林、大埔尾等三庄,清军分三路进攻三庄。此图表现清军的骑兵和步兵沿路驱逐民变群众。

‘攻克斗六门’图: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军抵达斗六门。斗六门是林爽文大本营大里杙的门户,是反抗军积存粮秣,民变群众集结地。此图以斗六门为中心,表现清军重兵包围斗六门的场景;呈现清军攻入栅栏,大规模杀戮的景象。攻克斗六门后,二十二日福康安率军至水沙连山口,已无民变群众踪迹。

‘攻克大里杙’图:林爽文返回其大本营─大里杙,清军直逼大里杙。此图以大里杙为中心,展现清军以火炮轰击的画面;大里杙内也有三门大炮轰击清军,表现反抗军大本营的实力;此图表现大本营之战激烈的程度。此役从二十四日晚一直战到二十五日黎明,终于攻破大里杙,但仍无林爽文踪迹。

‘集集埔之战’图:十二月初一清军抵平林仔隘口进入内山搜捕,初四到达集集埔,初五展开攻击。此图表现清军以优势武力扫荡集集埔,军队在山林间行军,清兵以箭枪射击民变群众;清军架设火炮,轰击集集埔,群众纷纷逃命。这场战役后,林爽文逃入内山,馀众聚集小半天山顶,据险死守。

‘攻剿小半天山’图:十二月十八日清军三路进军小半天。此图以小半天为中心,清军从山下仰攻,以步兵为攻击主力;反抗军仅以木栅防护,清军放火焚烧,展开屠杀,群众逃命;另有一路屯番助战,从山后包抄。此图小半天表现山势险峻,战况激烈。

‘生擒林爽文图于老衢崎顶’图:林爽文沿山逃亡,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间,于东势角遭原住民袭击,继续往北逃去;乾隆53年(1788)正月初四逃到老衢崎,遭友人密报官兵被擒。此图以树林分割成密报和擒获两个画面,一边是一骑兵急奔报告擒获林爽文,以及另一边套著绳索的林爽文

‘大武垅之战’图:乾隆53年(1788)正月十三日,福康安挥军南下。此时大武垅头目来降,图左上方有原住民聚落。此图中清军分别由左右进军,大军分三路,征讨庄大田:由大竹排进山向大武垅北面进军;哆啰啯、洗布埤以西沿山搜捕;由湾里溪、铁线桥进兵。大军十六日抵达牛庄,十九日到南潭。林爽文弟林勇纠众盘据大武垅隘,十九日被清军攻克。此役民变首领庄大田等率众由内山败走水底寮。

‘枋寮之战’图:正月二十日清军从南潭发兵,二十五日抵达下埤头一带。二十六日海兰察直抵枋寮,民变群众无法抵挡,落海无数;庄大田得知消息,逃往琅峤山外柴城。二月初四清军抵达风港,福康安重赏琅峤各社,令其堵内山隘口;初五从风港出发,遇伏迎战追击至柴城,会同水师,海陆两方面攻柴城,反抗军已退无可退,有人中枪倒地,有人被迫投海。此图以台湾最南端为场景,清军海陆合攻,李泰翰认为,[3]:159-160此图是琅峤山外的柴城战役,场景画得不够恢弘,军容未充分展现。

‘生擒庄大田于琅峤’图:岸上房舍是主要场景,前有木栅防御;此时木栅已被攻破,图中被绑者是庄大田,房舍外清军已团团包围此地,此图表现战事大致平定。柴城被攻破后,庄大田率众藏匿山谷中,初五庄大田及家眷、馀众纷纷被擒。

战图最后两幅分别是,福康安凯旋回大陆─‘抵厦门登岸并巴图鲁侍卫等皆平安渡海凯旋’,以及乾隆皇帝设庆功宴于承德避暑山庄─‘赐凯旋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等宴’。

制作过程[编辑]

乾隆于1788年(乾隆53年)二月命福康安将平定林爽文事件之重要征战战场详细绘图,以记录战功。福康安从台湾分两次共交回16幅战图,由宫廷画工重新绘制,并经乾隆挑选出12幅。[3]:142-146其中两幅《厦门登岸》和《凯宴诸将》,不在福康安交回的16幅内。有研究者认为此二幅是宫廷画工根据乾隆题诗所绘。

后乾隆命姚文瀚和缪炳泰等七人,依先前的西域战图及金川战图的融入西方绘画技巧的风格与尺寸,费时一年多重新绘制彩图,以统整风格与尺寸。[3]:146-148最后由如意馆绘制清图,交内务府造办处刻铜版并压印成图,是首件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战争铜版画作品。[3]:148-149每幅图皆有乾隆题诗,题诗的年份介于1787-1789年间(乾隆52-54年间),推估这套铜版画的制版时间在1789年之后。[4]研究者普遍认为完成于1791-1792年(乾隆56-57年)间完成。[3]:142

历史研究意义及文化价值[编辑]

1793年(乾隆57年)印成的《平定台湾战图》后,分赏置诸省衙及各行宫收贮陈设。在朝廷的大力推广下,时任江苏巡抚的旗人奇丰额获得版画后,交苏州织造外雇漆工作为样稿,制作雕漆挂屏。乾隆60年初以例贡礼物敬献皇帝,尔后宫中也在参考此一挂屏木刻技法重新制作,形成清代宫廷与苏州间的技术与物质交流。地方制作的挂屏流传相当广,不少海外博物馆有收藏。[5]:194-195此反映出图像的被重制及转化运用,产生不同的媒材形式,更加产生传播及宣传的效益。

目前已知世界各地典藏《平定台湾战图》的博物馆机构有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等馆舍。[3]:140由于此《平定台湾战图》为罕见针对林爽文事件之图像描绘史料,具有颇重要的参考及研究价值,对于相关议题的展示亦为重要的图像展品。

参考资料[编辑]

  1. ^ 清代御製銅版圖. 北京: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1999. 
  2. ^ 平定臺灣戰圖.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 [2020-10-2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李, 泰翰. 清乾隆年間臺灣戰圖製作經緯. 故宫学术季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7, 25 (2): 139-178. 
  4. ^ 聂, 崇正. 清代宮廷銅版畫述略. 清代御制铜版画. 1999. 
  5. ^ 詹, 振鹏. 帝國紀勳與地方貢品:乾隆朝《平定臺灣得勝圖》雕漆掛屏考. 美术史研究集刊. 2018-09: 18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