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捷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捷克
维吾尔语غىجەك
改良艾捷克
分类弓弦乐器
相关乐器
卡曼恰英语Kamancheh

艾捷克维吾尔语غىجەك‎)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中亚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弓弦乐器。在清代宫廷回部乐中被称为“哈尔扎克”。艾捷克根据形制、流传地域大致可分为多朗(刀郎)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哈密艾捷克等,其中多朗艾捷克音韵明亮但飘渺,改良艾捷克音域较宽,音高响亮,哈密艾捷克音韵明亮且清晰。

多朗艾捷克多用于演奏多朗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民间麦西热甫以及给维吾尔族达斯坦伴奏;改良艾捷克除了这些演奏以外,还是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也是维吾尔民族乐队主要的弓弦乐器;哈密艾捷克则多在哈密木卡姆维吾尔族民乐中演奏。其中“哈密维吾尔族艾捷克艺术”被收录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乐器起源

[编辑]

中亚地区非洲北部,都存在有形制类似艾捷克的古乐器,比如西亚广泛分布的卡曼恰英语Kamancheh。古波斯音乐中,又将卡曼恰成为艾捷哈克(Ghizhak),和如今的艾捷克名称相近。但这些乐器和如今维吾尔族等中亚民族所演奏的艾捷克相比,除克什米尔等地的卡曼恰外,基本不存在共鸣弦,只有1到4根主奏弦。[书 1]

艾捷克的起源说法多样,其中主流观点是其源自于波斯,因15世纪,帖木儿帝国时期的绘画中,波斯卡曼恰和如今的多朗艾捷克性质非常类似。[刊 1]其他的观点包括:艾捷克源自阿拉伯人突厥人的称呼——音译为“艾捷姆”,艾捷克便是艾捷姆使用的乐器。其二是源自印度,原因是用弓摩擦琴弦使乐器鸣响的方法源自印度。其三是认为艾捷克是粟特人使用的乐器。其四是艾捷克自成体系,并非其他地区传入。其五为艾捷克是受到波斯文化蒙古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影响的产物。除此之外,也有关于艾捷克起源的传说:姑娘收到小伙子从波斯带来的琴,为纪念小伙子,姑娘将琴命名为艾捷克。[刊 2]

总之,艾捷克在历史上基本是与其他类似乐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逐渐成如今的形制。到清代,其形制基本与现在能见到的艾捷克一致。艾捷克被列为清宫廷回部乐之一[a]。在《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称其为“哈尔扎克”,《御制五体清文鉴》则称其为“额依艾捷克”。[书 2][刊 2]

乐器分类

[编辑]
左侧的便是麦盖提的多朗艾捷克,可见10根共鸣弦弦轸

以形制、流传地域区分艾捷克,大致可分为三类:多朗(刀郎)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哈密艾捷克。但也有如热瓦普艾捷克、龟兹艾捷克、安集延艾捷克等已经罕见或消亡的种类。

多朗艾捷克

[编辑]
两把手工制作的三弦艾捷克

多朗艾捷克是古老的乐器种类。现主要在南疆地区麦盖提县巴楚县阿瓦提县莎车县多朗人(刀郎人)分布较多的地区流行。多朗艾捷克可在不同的演出中演奏,在维吾尔族达斯坦、民间麦西热甫多朗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表演中,多朗艾捷克都是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书 1]多朗艾捷克音色厚实、嘶哑、粗涩。[刊 1]

多朗艾捷克通常长约105厘米,琴首造型多样,下半部背面有弦槽。常见的多朗艾捷克或有1个弦轸在琴左侧,或有左右两侧各1个弦轸,左右各一时,一为主奏弦,另一为装饰。琴首、琴杆通常为圆柱状,琴杆两侧则是共鸣弦弦轸,其下端套有铁箍。琴箱为钵形或半球形,蒙马皮或驴皮。铁琴脚从箱底传入与琴杆相连。共鸣弦因地区不同,数量有所差异。麦盖提县一带的多朗艾捷克有10根共鸣弦,分置琴杆两侧;哈密市一带的多朗艾捷克则有14根共鸣弦,琴杆两侧各7根。[书 2]多朗艾捷克音域分两种c1-c2或d1-d2[书 2]

多朗艾捷克因主奏弦数量不同还可分为二弦艾捷克和三弦艾捷克,其中二弦艾捷克又另有5根金属共鸣弦的种类。不过二弦艾捷克较为罕见。三弦多朗艾捷克是20世纪30-40年代南疆民间艺人从二弦多朗艾捷克改制而来,无共鸣弦。[刊 3]

改良艾捷克

[编辑]
改良艾捷克

改良艾捷克,也被称为四弦艾捷克,是流行于新疆各地的乐器。改良艾捷克是从三弦艾捷克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刊 3][刊 1]20世纪50年代初,在新疆南疆党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麦苗的主持下,当时的南疆文工团演奏员段蔷以三弦艾捷克为基础,设计出改良艾捷克,琴匠赛买提·阿不都拉制作了第一把改良艾捷克。在新疆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汇演时,改良艾捷克得以推广并逐渐在全疆普及。[刊 1]在北疆地区,改良艾捷克替代了斯克里泼卡(一种类似提琴的乐器)成为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改良艾捷克也在各大团体的维吾尔民族乐队中成为主要的弓弦乐器。[书 3]

改良艾捷克体型与多朗艾捷克无太大差异,主要是共鸣箱更大。相比于多朗艾捷克,改良艾捷克增加了按弦指板。[刊 3]改良艾捷克琴长约80厘米,4根主奏弦,无共鸣弦,琴首左右各置2个弦轸。改良艾捷克共鸣箱为半球形,蒙有开“U”形音孔的木质面板。后壁开有若干圆形音孔。共鸣箱内有皮质共鸣膜,膜面有音柱与共鸣箱相接。琴底部有呈倒“Y”形可转动支架。改良艾捷克的弓以小提琴琴弓为主。[书 4]改良艾捷克还有中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两种以音高区分的种类,其中低音艾捷克共鸣箱由木板胶拼而成,个体较大。[刊 3]

改良艾捷克设计定音f c1 g1 d1,实用改良艾捷克主奏弦定弦为g d1 a1 e1,各弦之间音高距5度,音域为g~g3或a4,改良艾捷克音色清晰、甜美,稍显单薄。[书 2][刊 4][刊 1]中音艾捷克,也按5度关系定弦,即c g d1 a1,音域c~c3,音韵明亮;低音艾捷克同样以5度关系定弦,主奏弦定弦G d a e1,音域G~g2,音韵浑厚。[刊 4]改良艾捷克音域得到扩展,音量得到增加,演奏技巧也因琴弦、琴弓的变化而有所拓展,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改良艾捷克除了能演奏多朗艾捷克的各类表演完,更能参与到独奏曲和协奏曲等具有难度的演奏中。[刊 5]

哈密艾捷克

[编辑]
哈密艾捷克

哈密艾捷克仅流行于哈密市,且历史悠久。虽名为艾捷克,但无论是形制还是历史都和其他艾捷克大相径庭。哈密艾捷克共鸣箱多为圆筒形且多由金属制作,与其他艾捷克的半球形的木质共鸣箱不同。哈密艾捷克的琴弓位于主奏弦之间,而其他艾捷克则琴和琴弓分开。[刊 6]哈密艾捷克在历史上受波斯等地卡曼恰的影响,比受到中原包括二胡在内的胡琴影响要小。故哈密艾捷克也被称为胡胡子、哈密胡琴。哈密艾捷克的定弦因弦数、地区、制作人员不同差异较大。哈密艾捷克音色清亮、松弛、稍带金属声。[刊 1]是演奏哈密木卡姆及《沙地亚》等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常用的乐器。[书 1][刊 6][书 2]

哈密艾捷克是2007年首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的项目,名为“哈密维吾尔族艾捷克艺术”。[网 1]

已罕见或消亡的艾捷克

[编辑]

热瓦普艾捷克形如热瓦普,即共鸣箱上有一对牛角状耳。热瓦普艾捷克用弓演奏,音色与其他艾捷克相近。曾流行于新疆南疆地区,现已罕见。[刊 3]

龟兹艾捷克流行于今库车市一带,曾在民间音乐中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消亡。《御制五体清文鉴》中称其为“旧孜艾捷克”。龟兹艾捷克琴体主要由桃木或杏木制作。琴首扁平,共7个弦轸,二左五右。琴杆断面为半圆形。有17品,用丝弦捆扎而成。琴筒是小铎锯割、蒙马皮而成。演奏时演奏弦、共鸣弦同时发声,音韵娓娓略闷。音域g-d2[书 2]

安集延艾捷克曾在维吾尔、乌兹别克民众聚居的地方广泛流布,用于乐舞及演唱伴奏。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消亡。安集延艾捷克通体以梨木或小叶杨等制作。琴首造型多样,下开左右各二的弦轸。琴杆为圆柱形,贯穿琴箱和琴脚套结。琴箱为半个橄榄球的形状,蒙驴皮或马皮。演奏持琴与多朗艾捷克蕾丝。音韵明快、响亮。音域f-g3[书 2]

乐器演奏

[编辑]

多朗艾捷克和改良艾捷克演奏姿势类似,但哈密艾捷克的演奏姿势略有不同。演奏多朗艾捷克或改良艾捷克时,常采用坐姿,挺胸抬头。琴多置于左腿上,琴体可以自由活动。左手持琴杆,右手执弓;左手指尖轻触琴弦,通过揉、滑、颤、带等技法演奏。右手可以运用不同的弓法。低音改良艾捷克演奏姿势和方法则与大提琴的演奏姿势和方法类似。而哈密艾捷克首先采取跪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使用手指第一关节处轻触琴弦演奏。[刊 3][刊 5]

乐器制作

[编辑]

制作现代形制的艾捷克常用木材为杏木,因其木质硬,密度高,干燥且共鸣好。但也有使用枣木、桑木、核桃木等其他木材制作的艾捷克。制作现代形制的艾捷克常用胶为适合粘和木材的皮胶,不过也使用鱼胶、塑料胶。现代艾捷克用钢丝弦代替了传统的马尾、肠弦。改良艾捷克会使用杏木、梧桐木制作琴码,用松木制作音柱。传统手工制作艾捷克工艺常用的工具包括锯、斧、刨子、刻刀、锉等,随着工业的发展,旋切机,切割带、木床等工具会被用在制作艾捷克等民间乐器上。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乐器作坊和材料市场形成产业链,形制大致相同的部件无需人工制作,这也导致现今市场上艾捷克等乐器的形制相对统一。[刊 7][刊 8][刊 9]

制作现代形制的艾捷克工艺,制作共鸣箱时先将木材切割为比预计尺寸稍大的立方体木块,后利用厚纸壳做成的模板标记尺寸,再通过大型削木床将木块削成半球形。其后利用特殊钻头,将半球形木块调整为厚度适当的共鸣箱箱体。在表面涂木器漆后,干燥存放。待艾捷克其他部件制作完成后,组装成完整的乐器。艾捷克的制作也注重装饰,表面装饰的工艺包括镶嵌和雕刻,其中雕刻包括线雕和浮雕。艾捷克装饰材料多选择骆驼骨、牦牛角、黑白塑料等,在艾捷克琴头、弦轸、琴杆、共鸣箱、拉弦板、底柱部分都可以进行装饰。[刊 7][刊 8][刊 9]

名师大家

[编辑]

当代艾捷克演奏员名家辈出,如国家一级演奏员、新疆歌舞团民乐队队长艾克热木·吾买尔;中央民族歌舞团艾捷克演奏员阿地力·阿不力孜;师从艾捷克大师西尔艾力、新疆歌舞团首席艾捷克演奏家古丽娜尔·伊明等。[书 5]艾克热木·吾买尔和阿地力·阿不力孜曾先后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风华国乐》节目中演奏艾捷克曲目《幸福的时代》《吾夏克木卡姆》。[网 2][网 3]

注释

[编辑]
  1. ^ 《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记载为“谨按乾隆二十五年,钦定燕飨兼设囘部乐哈尔扎克:木柄椰槽,冒以马革,形如胡琴,柄端如旋螺。通长二尺六寸七分二厘,槽径二寸五分六厘,厚三寸九分,下承方钺柄,其末圆长五寸一分二厘,马尾弦二。山口后凿空内弦,以两轴绾之,左右各一,结于鐡柄双钚。槽面设柱。弦自山口至柱一尺四寸五分八厘,钢丝弦十,左右各五,轴当木柄之半,穿柱间小孔,结于鐡柄,长短各有差。槽底穿孔一,侧穿孔三,以木弓繋马尾八十馀茎,轧中二弦,应钢弦以取声。柄端垂流苏朱緌。”

参考来源

[编辑]
书目
  1. ^ 1.0 1.1 1.2 万桐书. 维吾尔族乐器.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26–3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段蔷著.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 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响出版社. 2009: 29–33;61. ISBN 7-5469-0196-1. 
  3. ^ 周吉,汪菁,张云本册主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 中华文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乌鲁木齐: 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139–140. ISBN 978-7-5469-6410-2. 
  4. ^ 本书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乐器图像 音响集粹.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22–25. ISBN 978-7-81096-213-1. 
  5. ^ 谭勇,胥必海,孙晓丽著. 西部民族域内胡琴衍变融合录.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225–227. ISBN 978-7-105-11391-0.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1.5 杨帆. 维吾尔族艾捷克形制与音质比较. 演艺科技. 2013, (4): 49–53. 
  2. ^ 2.0 2.1 庞爽.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艾捷克的溯源及其特色考辩. 艺术评鉴. 2018, (3): 41–42. 
  3. ^ 3.0 3.1 3.2 3.3 3.4 3.5 毛继增. 艾捷克. 乐器. 1989, (2): 27–28. 
  4. ^ 4.0 4.1 古丽扎尔·哈力克. 多郎艾捷克与新型艾捷克的特性. 科技信息. 2011, 383 (27): 563–564. 
  5. ^ 5.0 5.1 谢尔娜·牙克甫. 民族乐器艾捷克风格特征及作品分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 (12): 103–104. 
  6. ^ 6.0 6.1 古丽娜尔·艾则孜. 浅谈哈密艾捷克与刀郎艾捷克的音色对比. 黄河之声. 2010, 317 (08): 21–23. 
  7. ^ 7.0 7.1 高桂清. 浅析维吾尔族民间乐器——艾捷克制作工艺. 明日风尚. 2016, (14): 166. 
  8. ^ 8.0 8.1 刘艺. 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制作(上).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51 (21): 164. 
  9. ^ 9.0 9.1 刘艺. 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制作(下).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54 (24): 165. 
网站
  1. ^ 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2. ^ 《幸福的时代》演奏:艾克热木吾买尔. CCTV节目官网. 2011-07-26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5). 
  3. ^ [风华国乐]《吾夏克木卡姆》 演奏:阿地力·阿不力孜. CCTV节目官网. 2020-01-10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