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仙硬币
一仙硬币是一种以往流通的香港货币,面额为$0.01港元。于1866年香港政府决定停止铸造及发行一文硬币后,成为流通硬币当中面值最低的一款,直至1941年前后被一仙纸币取代。
历史
[编辑]大一仙时期(1863-1931)
[编辑]1877年,硬币正面换上新的女皇侧像。新女皇像年纪稍长,鼻孔较明显、下巴较圆、脖颈较粗;一缕长发垂至颈部,半掩着耳朵。皇冠稍高,左缘缀有15颗珍珠,中央缀有3颗珍珠。
英皇爱德华七世在位其间,共铸造五种不同面值的硬币,当中包括银铸的5仙、1毫、2毫和半元(5毫),以及铜铸的1仙,在1902至1905年间发行。
1919年至1931年间,政府只铸1仙铜币。
小一仙时期(1931-1941)
[编辑]为节省成本,在1931年起铸造的1仙硬币,铜币的面积缩小至22毫米。此版别的一仙硬币历经乔治五世及乔治六世(只限1941)两朝,当中以1941年铸造的一仙铜币为罕品。
1941年一仙硬币
[编辑]1941年12月,日军进犯香港,该年铸造的1仙铜币从未在市面流通。占领香港后,所有香港硬币的库存均被充公并送往日本熔掉,以提取其金属成份,1941年铸造的一仙铜币亦不能幸免。根据英国皇家铸币厂的记录,500万枚已铸造好的一仙铜币原来分五批付运来港。受战事影响,一批硬币被逼在南非(另一说法为澳洲)卸货,并随即送返铸币局熔掉。另一批在运送来港途中,经过马六甲海峡时被日军截获,亦有一批被日军击沉。因此,当年一仙铜币铸造数量虽多,但流传至今却十分罕见。直至1960年代,始有数枚在日本被发现。
设计
[编辑]首批一文铜币、一仙铜币及一毫银币于1863年在英国皇家铸币厂铸造,翌年在港发行流通。当时正面为维多利亚女皇左侧半身像,皇冠左缘缀有14颗珍珠,中央缀有3颗珍珠。刻有“VICTORIA QUEEN”名号。
背面上方为“HONG-KONG”字样,下方为“ONE CENT”字样及年份,中间以圆点围成的圆圈内有“香港一仙”四字。
其后,除正面英国君主侧半身像随君主更替而转变之外,背面设计除面积缩小外均没有太大变化。
铸造量
[编辑]铸记(硬币背面“HONG-KONG”字样的短划连字号之上)
- H = 希顿父子有限公司
年份[1] | 铸造量 |
---|---|
1863 | 1,000,000 |
1865 | 1,000,000 |
1866 | 1,000,000 |
1875 | 1,000,000 |
1876 | 1,000,000 |
1877 | 4,000,000 |
1879 | 1,000,000 |
1880 | 1,000,000 |
1881 | 1,000,000 |
1899 | 1,000,000 |
1900 | 1,000,000 |
1901 | 5,000,000 |
1901H | 10,000,000 |
1902 | 5,000,000 |
1903 | 5,000,000 |
1904H | 10,000,000 |
1905 | 2,500,000 |
1905H | 12,500,000 |
1919H | 2,500,000 |
1923 | 2,500,000 |
1924 | 5,000,000 |
1925 | 2,500,000 |
1926 | 2,500,000 |
1931 | 5,000,000 |
1933 | 6,500,000 |
1934 | 5,000,000 |
1941 | 5,000,000 |
参考资料
[编辑]- ^ Krause, Chester L. 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 Iola, Wisconsin: Krause Publications. 2001: 918-919. ISBN 978087341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