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靖天子/维基之行
外观
< User:靖天子
对维基百科的一点想法,未经组织,姑妄言之姑听之。
- 维基媒体运动是一个极左的实验,是对人类既有生产方式的挑战,过去一切产品的创造,不外乎是国家政权由上而下驱使,或者为市场经济利益所致,维基媒体运动等FLOSS的项目如果成功,甚至进而扩大到知识生产以外的领域,可能是人类社会在新自由主义走到终点时另一场变革的起点;如果这场实验失败,则是人类社会走向自由化、全球化的一次重大挫败。
- 维基百科的宗旨非常伟大,我相信将来维基百科会对世界各地的教育、社会、学术等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乐于尽绵薄之力在此写作。但是,维基百科(至少是中文维基百科)的社群讨论、共识决策流程非常荒谬,照理说维基百科上的规则应该越少越好,实际上中文维基却演化出了盘根错节、极无效率的官僚体制,有太多繁文缛节限制我们自由创作的空间,一个简单的用词可以演变成为期数年的争吵,新手也受到相当粗暴的对待,我甚不认同这样的社群运作方式,因此我自己(也诚心建议所有维基人)只进行条目写作,不把时间心力浪费在社群站务上。
内容
- 中文维基百科严重缺乏的内容(content bias),需要所有维基人有意识地共同努力:
- 所有学科专业领域条目(数理化生医、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
- 东亚与西欧北美以外地区(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东欧、整个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内容,包括人物、历史、地理、文化等所有领域
- 上述内容缺乏的领域,自然是因为中文维基上具足够专业知识的编者太少,以及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条目大多是由英文/日文维基翻译而来所致。历年动员令主持人多主张把这些条目缺乏的领域作为主题(“学理”项目),我认为这是相当危险的做法,这些条目的缺乏是因为编写门槛较高,短时间让很多不具相关知识储备的人去写这些条目,大概会造成一批错误百出、粗糙翻译的条目,且这些条目会因为乏人关注修改而成一烂摊,反而可能误导读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两点:1. 想办法招募相关专业人士进来写维基百科;2. 自己透过阅读、学习,累积一定知识后再下笔。
- 我个人除主要写作生物学条目外,也尽量边学边写上述冷门地区的条目,以写成“合格的初级条目”为目标(对条目主题做出全面简介、参考来源充足、模板备齐,一般超过5000位元组的篇幅,我认为现行规定的小作品标准应该要达到如此)
- “冷门条目”有很大的价值,如今网路上的知识,很少是用中文写成的,稍微冷门、正经的内容就无中文资料介绍,显得中文是一门很“落后”的语言。写作这些中文圈根本尚无介绍的主题,可以把这些知识带进中文圈中,我认为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重要使命。一个条目如果充满红连、绿连,显示该主题的知识中文很少人碰触,有很大的拓荒意义。
- 关于翻译:英文维基的条目(特别是生物学方面),有很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起来内容丰富充满脚注,实则错误百出,在我们讨论翻译技巧、翻译腔之前,要先注意翻译文版的错误可能因此被移植到中文维基来。当然优良、典范条目会比较好,但总体来说,只要是生物学条目,我都建议不要完全从英文版翻译,问题实在太多了,至少要先查证翻译的内容,并自行原创编写扩充。
- 我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生物学条目(其中不乏英文版的GA与FA),印象中除了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一条以外,几乎没有条目是英文版全文正确无误的,且几乎所有条目都有重要内容的缺失,严重者还有全文离题不知所云的,全部都要我翻译过后再大规模原创编写。这是件相当令人担心的事。
- 相信很多语种都会从英文版大量翻译条目,因此英文版的错误很容易扩散出去,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强英文维基质量的把关?例如设立一个“已校对”的模板(可由各专题负责校对,反正英文版的专题挺活跃的),标注给其他语种的编辑看,“已校对”的标准应该远低于优良条目,可以容许有内容缺失,只求不要有内容错误就好。其他语言的编者若要翻译,则尽量只挑“已校对”过的条目,起码能确保翻译来源版本没有太大的问题。
- 为何中文维基还不马上把内容翻译功能移除?还要鼓励多少机器翻译的条目?甚至我创建条目时右上角都会自动跳出“请问您要不要试用内容翻译”的提示,真是让人一肚子火。
- 一篇条目如果质量明显低下,如缺乏参考来源或有格式问题,读者容易判断条目的质量不行,但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条目,经常是全文充满脚注琳琅满目,实则内容难以读懂,根本不合中文文法,充满事实错误,此类条目对中文维基的伤害很大,甚至比前述挂满模板、明显质量差的条目伤害更大,因为它给读者一种条目完善的错觉,更容易将错误的资讯传递给读者。中文维基现时对粗劣翻译容忍程度高得令人费解,照理说这些条目都应该立刻删除,但我仍不时看到有这样的条目通过DYK(甚至GA),都没有人指出条目全文粗劣翻译的问题(“翻译腔”倒也罢了,但中文维基有为数众多的条目是几乎未经修饰的机器翻译)。
- 一篇条目可以是小作品、有格式问题、有内容缺失、文句不通顺或有错字......毕竟维基百科是由多人编辑,后人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改善,这些内容也会对读者有一定帮助。(当然要提交到评选的条目便不应有这些问题)
- 但是条目中有内容错误,则是不能容许的,或至少是编者应该极力避免的。
- 中文维基的关注度门槛太高了,对于有广告疑虑的条目不妨高一点,例如公司行号人物团体,但对于交通设施、已作古的人事物、地方设施....我支持放宽,参见Preservation Details。
- 我个人看到条目已有一定内容,会降低我想动手编辑的意愿,编辑意愿跟既有条目的质量成反比,因此我主编的条目大都是由我建立,或者原版本质量太过差劲而全文重写者。
格式
- 反对Wikipedia:模板限制,因为部分设备难以显示或需时过长,索性让所有人都无法正常显示模板,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限制在网际网路刚起步时或许合理,但2021年的今天,两岸四地的网路都已非常普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实在不认为模板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 同上,反对维基百科:条目长度:有编写超长条目经验的人应该都能体会,100KB的上限是严重不足,即使每一段都只是略述(将细节拆分到各子条目),100KB的篇幅也是严重不足的。当然,我是指本身非常重要、主题涵盖广泛的条目,如果是堆砌琐碎资讯而超过此限的条目,则应该清理删减。
- 支持绿连,我认为绿连是中文维基百科非常难能可贵的特色,比大多数语言维基的处里方式要强。绿连并不是预期读者懂外语(特别是绿连连结到英语之外的小语种时,当然不可能预期读者有能力阅读小语种),绿连最重要的意义是起到类似Wikidata的作用,把条目中的专有名词和其他语言的既有条目连接起来,让读者与往后创建条目的人知道这个概念在其他维基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 对于在中文维基使用拉丁字母为条目标题,许多人有很大的反弹,就连在条目首段,现今指引都规定若主题跟英语国家不直接相关,则不应注明英文名。何必呢?英文事实上是所有领域学术界的共同的语言,查询一个科学专有名词,几乎都得用英文查询;查询“冷门”的非英语国家主题的条目,绝大多数人不会该国语言,也只能用英文搜索,有好几次阅读此类条目我都必须特地去英文版找英文名称,在条目首段注明英文方便读者,我认为是可取的做法。
- 标点符号:我个人的理解,中文前后紧密相关的语句应该用逗号分隔,不像英文每句话都需以句号结尾,句号用得太频繁的条目经常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后不加修饰的结果。
- 维基百科应该好好区分清楚哪些问题是应该让读者看到的,哪些问题是应该让编者看到的。条目有维护模板是编者跟读者都应该知道的,但是诸如“名为XXX的参考文献未被使用”“参考文献中某些参数不存在”“XXX排序字覆盖了原本的排序字”都对读者没有任何帮助,只有编者应该注意的,在显示预览的画面出现即可,实在不应该显示在条目页展示给读者看。服务生才应该注意的事,不应该贴在店里给顾客欣赏吧。
其他
- 中文维基里与建设维基百科无关的页面太多了,包括知识问答、大部分用户组织的页面与大部分“幽默”的页面(95%都让人笑不出来),个人认为应该全部删除,维基百科的社交性质应该降到越低越好。
- 推荐这篇论述:User:Hat600/essay/极度理性,值得一读再读。
- 参与维基也13年了,过去想过对外推广维基、拉身边的人进来写,对内主持一些计画以促进生物条目的编写,种种努力我得到的结论是:自己写最快。
- 常常看到有人问,中文维基百科为何没有OO、XX、YY条目,实际上应该问的问题是“中文维基百科为何有OO、XX、YY条目”,而答案几乎都是某一位维基人长期努力的结果。
- 维基百科的初衷大概是让多人编写一个条目,但实际上中文维基里这些你一言、我一笔,改一下就走的条目质量大多非常低下,质量较高、内容完备且文献丰富的条目则大多是出于一人之手,主要由一人进行编写,这是中文维基人手极度缺乏造成的现象,许多条目光听标题就大概能猜到是哪位维基人写的,这个现象很难说好或不好,可能在除前几大语种外的维基都是难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