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郎与次郎
太郎(タロ;1955年(昭和30年)10月 - 1970年(昭和45年)8月11日)与次郎(ジロ;1955年(昭和30年)10月 - 1960年(昭和35年)7月9日)是日本在早期的南极地域观测队中,与队伍同行的萨哈林哈士奇(桦太犬)兄弟。它们被遗留在南极1年后仍然生存,后来被救出的事件在日本为相当有名。
成长
[编辑]在1955年(昭和30年)10月,于稚内市出生,父亲为风连小熊(風連のクマ),当时出生的小狗共3只,分别为太郎(タロ)、次郎(ジロ)及三郎(サブロ)三兄弟。名字的来源为白濑矗在南极探险时活跃的萨哈林哈士奇,亦是雪橇犬们中的头领犬太郎与次郎(タロとジロ或タロウとジロウ)。
在1956年(昭和31年),南极观测队决定使用萨哈林哈士奇作为雪橇犬。当时北海道约有1000只萨哈林哈士奇,当中适合拉雪橇的仅有40至50只左右。最后共集合到23只萨哈林哈士奇,并在稚内进行训练。当中有3只是兄弟,它们的父亲也在其馀的20只之中,后来三兄弟中的三郎在训练期间病死。
第一次南极观测队
[编辑]1956年(昭和31年)11月,全员53人的第1次南极观测队队员及包括太郎与次郎等的22只萨哈林哈士奇共同于东京湾登上南极观测船“宗谷”向南极出发。由于萨哈林哈士奇不耐热,所以在“宗谷”内特别设置了冷气房间,为犬只解决在途经赤道期间的问题。其后,队员中另选出11人成为第1次越冬队成员,当中的菊池彻与年纪最轻的北村泰一(当时时为京都大学大学院生,后来成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负责照顾狗只(犬系,北村本人记述为“(犬かかり)”)的职务。在到达昭和基地后,其中3只萨哈林哈士奇因疾病需要回国,馀下的19只就负责为1957年的第1次越冬队拖曳雪橇。越冬期间有2只病死、1只失踪。另外,次郎与雌性的白子生产了8只幼犬。
1958年(昭和33年)2月,“宗谷”到达南极附近。当时“宗谷”船上乘载著第2次越冬队的成员,准备与位于昭和基地的第1次队员交接越冬任务。可是,因天气恶化令“宗谷”无法靠近昭和基地。第1次队员的人员很不容易从昭和基地乘小型雪上飞机返回“宗谷”,可是还有15只萨哈林哈士奇在昭和基地仍然被项圈锁著。其后还很勉强地等待天气好转,但是“宗谷”本身亦处危险之中,随时有遇难的可能,因此派遣第2次越冬队的计划被迫放弃。这样就失去了拯救15只桦太的可能,残留犬只们的生存机会已经绝望。如此舍狗而去的做法,令整个观测队受到百般责难。不过,在南极出生的幼犬及其母亲白子,是因为雪上飞机的乘员的机智,将飞机上的部分燃料放掉以减轻重量才能返回日本。同年7月,在大阪府堺市建立了用以供奉15只萨哈林哈士奇的铜像(桦太犬慰灵像)。
奇迹生还
[编辑]1959年(昭和34年)1月14日,第3次越冬队的直升机在南极的上空,发现及确认昭和基地附近有两只狗仍然生存。在直升机著陆的时侯操纵员便顺便去观察一下,发现它们长大了,但没有确定它们的身份。其后,在1次越冬队负责饲养狗只的北村紧急地乘坐下一班前往昭和基地的飞机。初时那两只狗对北村还是保持警戒,后来北村抚摸它们的头时续个呼叫当年被遗留的萨哈林哈士奇的名字,在叫到太郎的时侯其中一只有反应并在摆尾。另一只在听到次郎也作出反应的时候,正式确定这对兄弟仍然生存。
在基地内发现7只仍戴著项圈但已经断气的萨哈林哈士奇,另外6只已不知所终。在基地中狗粮及死去狗并没有被进食过的迹象,所以北村推测生还的萨哈林哈士奇应该是食用海豹的粪便及企鹅为生。北村与3次队越冬期间,也确曾目击太郎与次郎捕获过企鹅。太郎与次郎两兄弟也成为不用戴项圈的特异个体。
太郎与次郎生还的消息在日本带来不少冲撃与感动,更有人创作了一首以它们为名的歌,名为《桦太犬太郎与次郎(タロー・ジローのカラフト犬)》(しばざきそうすけ作词、丰田稔作曲)。更甚者,为日本动物爱护协会,在东京铁塔开始营业的时候,在这里设置了15只萨哈林哈士奇的记念像,制作者为安藤士(制作忠犬八公像的雕刻家)。
第3次越冬队曾带同3只萨哈林哈士奇同行以作宠物,参加第4次越冬队的萨哈林哈士奇更增加至11只。
生还后
[编辑]1960年(昭和35年)7月9日,次郎在第4次越冬期间病死,享年5歳。而太郎在南极逗留4年半后,跟随第4次越冬队于1961年5月4日回国。在1961年至1970年间被饲育在札幌市北海道大学植物园,于1970年(昭和45年)8月11日因衰老死亡,享年14歳零7个月。换算成人类年龄约为80至90岁的天年才往生。其后被园方制成标本作展览。另一方面,次郎由位于东京上野的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制成标本,但由于次郎在南极病死及在制成期间也受过点损伤,所以整个过程并不简单。
1982年(昭和57年),描写太郎与次郎经历的电影《南极物语》由村山雅美监修及协助制作,村山在1968年(昭和43年)12月19日曾率领第9次观测队到达日本人从未到过南极点。该电影其后在1983年公映。拍摄期间,由于调配不到萨哈林哈士奇(当时纯种的萨哈林哈士奇已经绝种),所以使用南极观测最常用的爱斯基摩犬顶替。因电影的影响,坊间发起了让太郎与次郎团聚的运动。结果,在1988年(昭和63年)9月2日至17日的期间,于稚内市青少年科学馆举办“太郎与次郎回乡特别展(タロ・ジロ里帰り特別展)”,初次将太郎与次郎的标本放在一起作展览。而在2006年(平成18年)7月15日至9月3日,于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举行的“不可思议南极大陆展2006(ふしぎ大陸南極展2006)”中再次将太郎与次郎的标本集合作展览。
在1984年(昭和59年),东京电视台播放的宗谷物语中,也描写著有关太郎与次郎的故事。
再者,承继著太郎血源的子孙散播在日本各地。
现在展览太郎与次郎的标本的地方跟以前一样,太郎在北海道大学植物园,而次郎则在国立科学博物馆。
在2011年被拍摄成电视剧,名为“南极大陆”。
另一视角中的南极犬只
[编辑]将犬只锁住再离开这件事,在当年及后来在《南极物语》上映的时候匀激起人们对南极观测的批判。不过在另一方面,以保护地球环境来说,将犬群放走将它们野生化的话,大量企鹅将会被补杀为犬只的食物,将犬只锁起就为了防止扰乱南极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实际上,太郎与次郎的确有狩猎企鹅的能力。不过,第1次越冬队当年将犬只锁著在基地的原因,只是预定与第2次越冬队进行交接,并没有任何防止犬只野生化的意图。
SF作家星新一认为,这件事成为美谈只是在人类的观点上,站在企鹅的立场来看,是不是人类将狰狞的肉食动物遗弃,并令企鹅受到严重伤害的悲剧,而就这观点,星新一为此曾编写个一编微型小说《探险队》,于1961年(昭和36年)出版的作品集《欢迎地球先生(ようこそ地球さん)》中收录。另外,在藤子·F·不二雄的SF短编漫画《里町里通名画馆(裏町裏通り名画館)》中,故事内的一套电影(作品中名为‘北极物语’,内容设定为北极越冬队的犬只)讲述因犬只的补食使到海豹亲子受害,这个情节使人联想到太郎与次郎。音乐家团伊玖磨因爱好禽鸟、厌恶犬只的立场,拒绝了将太郎与次郎的题材创作成广播剧,并将这件事写在随笔《水管的烟(パイプのけむり)》之中。
现在,由于需要保护南极的生态系统,包括犬只在内的所有外来生物都不能再带到南极。
中文名称 | 日文原名 | 出身地 | 年齢 | 备注 |
小红 | アカ | 稚内市 | 5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安可 | アンコ | 苫小牧市 | 2 | 失踪 |
小黑 | クロ | 利尻岛 | 3.5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五郎 | ゴロ | 稚内市 | 2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杰克 | ジャック | 利尻岛 | 3 | 失踪 |
小白 | シロ | 利尻岛 | 2 | 失踪 |
白子 | シロ子 | 稚内市 | 0.5 | 第1次越冬后与8只幼犬共同回国 |
次郎 | ジロ | 稚内市 | 1 | 风连小熊的儿子、第4次越冬期间病死 |
太郎 | タロ | 稚内市 | 1 | 风连小熊的儿子、第4次越冬后回国 |
小铁 | テツ | 旭川市 | 6 | 第1次越冬期间病死 |
戴利 | デリー | 旭川市 | 5 | 失踪 |
比布小熊 | 比布のクマ | 比布町 | 4.5 | 第1次越冬期间失踪 |
风连小熊 | 風連のクマ | 风连町 | 3 | 太郎及次郎的父亲、失踪 |
佩斯 | ペス | 利尻岛 | 4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贝克 | ベック | 利尻岛 | 3.5 | 第1次越冬期间病死 |
波奇 | ポチ | 利尻岛 | 2.5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摩谷 | モク | 深川市 | 2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纹别小熊 | 紋別のクマ | 纹别市 | 3 | 于昭和基地死亡 |
力奇 | リキ | 旭川市 | 6 | 失踪 |
注:
参考文献
[编辑]- (日语)菊池彻 「犬たちの南極」 中公文库 1983年
- (日语)北村泰一 「南極第一次越冬隊とカラフト犬」 教育社、1982年
- (日语)新版改题 「南極越冬隊 タロジロの真実」 小学馆文库、2007年
- (日语) 北村泰一 「カラフト犬物語 生きていたタロとジロ」 教育社、1982年、儿童书
- (日语) 菊池彻 「タロ・ジロは生きていた ドキュメント フォト・南極」 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83年 同
- (日语)藤原一生「タロ・ジロは生きていた 南極・カラフト犬物語」 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83年、同
- (日语)新版、菊池彻监修「タロ・ジロは生きていた 南極・カラフト犬物語」 銀の鈴社、2004年